close
【認識身體五臟六腑】
整理2020.3.4

膽未整
https://kknews.cc/health/9nlvgxq.amp

膽未
https://kknews.cc/zh-tw/health/a3bom6g.html

肺未
https://kknews.cc/health/rbxyk44.amp

https://kknews.cc/zh-tw/health/kzmqgmv.html

http://www.shen-nong.com/chi/principles/bodyorgans.html


~~~~~~~~~~~~~~~~~~~~~~~

《十二地支》
子(陽水)
丑(陰土)
寅(陽木)
卯(陰木)
辰(陽土)
巳(陰火)
午(陽火)
未(陰土)
申(陽金)
酉(陰金)
戌(陽土)
亥(陰水)

★《十二地支時間》
子23~01點
丑01~03點
寅03~05點
卯05~07點
辰07~09點
巳09~11點
午11~13點
未13~15點
申15~17點
酉17~19點
戌19~21點
亥21~23點

★《時辰與臟腑》:
[膽經]。子時。23時至01時。
[肝臟]。丑時。01時至03時。
[肺臟]。寅時。03時至05時。
[大腸]。卯時。05時至07時。
[胃經]。辰時。07時至09時。
[脾臟]。巳時。09時至11時。
[心臟]。午時。11時至13時。
[小腸]。未時。13時至15時。
[膀胱]。申時。15時至17時。
[腎臟]。酉時。17時至19時。
[心包]。戌時。19時至21時。 
[三焦]。亥時。21時至23時。

★《臟腑五行》:
木:
足厥陰肝經(裡)
足少陽膽經(表)

火:
手少陰心經(裡)  
手太陽小腸經(表)

土:
足太陰脾經(裡)
足陽明胃經(表)

金:
手太陰肺經(裡)    
手陽明大腸經(表)

水:
足少陰腎經(裡)
足太陽膀胱經(表)

★《三陽脈、三陰脈》:
1.手三陰經「手內側」
心臟(少陰) 
肺臟(太陰)
心包(厥陰)

2.手三陽經「手外側」
三焦(少陽)
小腸(太陽)
大腸(陽明)
           
3.足三陽經「腳外側」
膽經(少陽)
膀胱(太陽)
胃經(陽明)               

4.足三陰經「腳內側」
腎臟(少陰)
脾臟(太陰)
肝臟(厥陰)

★《臟腑官位》:
肝臟:[將軍之官]
心臟:[君主之官]
脾臟:[倉廩之官]
肺臟:[相傅之官]宰相
腎臟:[作强之官]

膽經:[中正之官]
小腸:[受盛之官]
胃經:[倉廩之官]
大腸:[傅導之官]
膀胱:[州都之官]
心包:[臣使之官]使者

三焦:[決瀆之官]
開關水霸,上中下決定流疏。

《木》:
肝臟(陰木)
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膽為(陽木)
中正之官。決斷出焉。決斷者。

《火》:
心臟(陰火)
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君。

小腸(陽火)
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心包(陰火)
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三焦(陽火)
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土》:
脾臟(陰土)
諫議之官。知周出焉。諫官。

胃為(陽土)
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糧倉管理者。

《金》:
肺臟(陰金)
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宰相。

大腸(陽金)
傅導之官。變化出焉。   

《水》:
腎為(陰水)
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膀胱(陽水)
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

★《奇經八脈》:
(1)任脈
(2)督脈
(3)衝脈
(4)帶脈
(5)陽蹻脈 
(6)陰蹻脈
(7)陽維脈
(8)陰維脈
 
 ★《五季》:
肝:春季。
心:夏季。
脾:長夏(小暑到大暑)。
肺:秋季。
腎:冬季。

★《五化》:   
春季:生。    
夏季:長。    
長夏:化。  
秋季:收。    
冬季:藏。  
 
★《五氣》:   
春季:風。    
夏季:暑。    
長夏:濕。   
秋季:燥。    
冬季:寒。

★《五竅》:
肝:眼睛。
心:舌頭。
脾:口唇。
肺:鼻子。
腎:耳朵。

★《五華》:
肝:爪(指甲)
心:面(臉部)。
脾:唇。
肺:毛。
腎:發。

★《五體》:
肝:筋。
心:脈。
脾:肌肉。
肺:皮毛。
腎:骨骼。

★《五液》:
肝:淚液。
心:汗液。
脾:涎液。 
肺:涕液。
腎:唾液。

★《五志》:
肝:怒、暴躁。
心:喜、傷心,樂極生悲。
脾:思,情緒緊張,思慮過度。
肺:悲、憂。
腎:恐、驚嚇。

★《五味》:
肝:酸。
心:苦。
脾:甘、甜。
肺:辛。
腎:鹹。

★《肝》: 
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肝是個大將軍,
每日運籌帷幕,
制定周密的作戰計劃。

肝與膽相表裏。

肝為魂之處,
血之藏、筋之宗。
五行屬木,主升主動。

生理功能:  
主疏泄、主藏血。

開竅於目。在體合筋。
其華在爪。在志為怒。
在液為淚。在味為酸。

★《心》:
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
在五行屬火;心與小腸相表裏。

生理功能:  主血脈、主神志。
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在味為苦。
 
★《脾》:
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藏意。
在五行屬土。脾與胃相表裏。 

生理功能:  
主運化、主升清、
主統血、主四肢。

開竅於口,在體合肉,其華在唇,
在志為思,在液為涎,在味為甘。

★《肺》:
肺為魄之處、氣之主。
在五行屬金;肺與大腸相表裏。

生理功能:  
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
通調水道、朝百脈主治節(淤結),
輔心調節氣血運行、肺上通喉嚨。

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於鼻,在志為憂,在液為涕,在味為辛。 

★《腎》:
水流動的地方。
為先天之本,藏志,腰為腎之腑,
在五行屬水;腎與膀胱相表裏。

生理功能:  
主水、主水液代謝,
主納氣、主骨生髓、藏精、
主人體的生長發育、
生殖有密切的關係。

在體為骨,其華在發、開竅於耳,
在志為恐,在液為唾,在味為鹹。

開竅於耳、二陰(肛門、會陰)。

★《膽》生理功能:
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貯存和排泄膽汁,膽主決斷。  

膽則是一個
剛直不阿的先鋒官,
隨時準備採取行動。

★《小腸》生理功能:
主受盛和化物,
是泌別清濁,“小腸主液”。   

★《胃》生理功能:
受納腐熟水谷,胃以降為和。  
 
★《大腸》生理功能:
傳化糟粕,大腸主津。  
  
★《膀胱》生理功能:
貯尿和排尿,依賴腎的氣化功能。     
★《三焦》生理功能:
通行元氣,總司氣機和氣化,
為水液運行的道路。   

★《心包》
臣使之官。使者。喜樂出焉。       
心包是心臟外有一層膜保護心臟

心包為心臟之外膜,
附有脈絡,氣血通行之道。

邪不能容,容之心傷。這樣心包就是心臟的保護使者,如果有外邪侵入,首先受累的當然就是心包了。

~~~~~~~~~~~~~~~~~~~~~~~
《十二地支及五臟六腑》:
★子時23時至01時
[膽經](宜睡覺、熟睡)

膽需要新陳代謝,
在子時入眠,膽方能完成代謝。

膽的排毒時間,要進入熟睡才能進行,不能只是入睡。

★丑時01時至03時 
[肝經](宜睡覺,深睡眠)

此時是肝修復的最佳時間,廢棄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鮮血液需要產生,在丑時完成。 

此時需進入深睡狀態,
讓肝臟得到充足能量。

若不入睡,肝還在輸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維和行動,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易患肝病。
 
肝的排毒時間,也是要熟睡才能進行。夜間工作者每周至少要有一天、每月最少要有一周、每年最少要有四個月能早睡。

★寅時03時至05時 
[肺經](宜睡覺或吐納)

大地陰陽從此刻轉化由陰轉陽。
人體此時也進入陽盛陰衰之時。

此刻肺經最旺。肝臟把血液提供給肺,通過肺送往全身。些刻人體需要大量呼吸氧氣。肺病、哮喘病人此時服藥效果好。

肺臟的排毒時間,肺有問題的人在這個時候咳嗽會較厲害,肺的排毒要做心肺運動才能排出。起床的時間參考當地當季太陽出來的時間,太陽出來後較有氧氣,適合做運動,因此正常的人約5點就要起床。

★卯時05時至07時 
[大腸經](喝溫水排便)

喝一杯溫水。此刻大腸經旺盛,吸收食物中水分與營養,排出渣滓的過程。

★辰時07時至09時
[胃經](吃早餐)

記得吃早餐!
此時不斷分泌胃酸,如果餓久了, 就會有胃潰瘍、胃炎、十二指腸炎、膽囊炎等危險!

★巳時09時至11時 
[脾經](適量飲水)

此時多喝水。脾是後天之本。
脾是消化、吸收、 排泄的總調度。

脾臟排毒的時間,這段時間不宜吃冰,最傷脾臟,影響發育及生育。

★午時11時至13時 
[心經](吃午餐,小憩)

躺右側。
補心小憩一會兒15分鐘。

心臟推動血液運行,
養神,養氣,養筋。

能午睡片刻,對於養心大有好處,
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

 午睡不能超過 30分左右,
會奪覺,容易引起晚上失眠。

心臟工作顛峰時期,也是人體能量最強的時刻,此時心跳次數快速。

★未時13時至15時 
[小腸經](飲水護血管)

午餐下午1:00之前吃飯,
營養物質都吸收進入人體。

小腸經在未時
對人一天的營養進行調整。
小腸有熱人體會打咯排氣。 

小腸吸收養分的時間,過了這個時刻,腸胃功能減弱,故有過午不食的養生之道。

★申時15時至17時 
[膀胱經](飲水排尿) 

排尿!膀胱把水液排出體外。

膀胱最活躍適合多喝水,
這個時候一定不要憋尿。

膀胱排毒的時間,此段時間是下午到健身房運動的好時段,有助於排尿功能。

★酉時17時至19時  
[腎經](吃的少且清淡)

腎為先天之根。
腎臟為生殖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
腎在酉時進入貯藏精華的時辰。

對於腎功能有問題的人,
這個時候按摩腎經效果最為明顯。

腎臟排毒的時間,此段時間也是到健身房運動的好時段,有助於腎臟排泄毒物的功效。

★戌時19時至21時 
[心包經](靜心迎睡眠)

此刻要平和心態,
創造安然入眠的條件。

血液循環旺盛的時間,此時血壓升高,應該要在家中休息。

★亥時21時至23時 
[三焦經](休息)

此時休養生息。
三焦通百脈主持諸氣、疏通水道,
此時是人體最大的腑三焦經運行。

人體免疫系統休息與濾毒的時間,也是女性內分泌系統最重要的時候,這時一定要休息,不要再為家人操心,此時適合聽音樂、洗澡、為明天作計劃、或回想今天作了那些美好的事情,將錯誤原諒與放下。

免疫系統(淋巴)排毒時間:
此段時間應安靜或聽音樂,夫妻同房應排在此時,不應在 11點之後。

~~~~~~~~~~~~~~~~~~~~~~~
《五臟六腑的五行》:
1.[木]
★足厥陰肝經(裡)
肝為[將軍之官](陰木)

★足少陽膽經(表)
膽為[中正之官](陽木)

子時23時至01時膽經(宜睡覺)
丑時01時至03時肝經(宜睡覺)

2.[火]
★手少陰心經(裡)  
心臟[君主之官](陰火)

★手太陽小腸經(表)
小腸[受盛之官](陽火)

午時11時至13時
心經(吃午餐,小憩補心臟)

未時13時至15時 
小腸經(飲水護血管)
躺平右側睡10~30分鐘。
(關掉右邊血脈系統)

3.[土]
★足太陰脾經(裡)
脾為[倉廩之官](陰土)

★足陽明胃經(表)
胃為[倉廩之官](陽土)
倉庫的地方。

辰時07時至09時胃經(吃早餐)
巳時09時至11時脾經(適量飲水)

4.[金]
★手太陰肺經(裡)    
肺為[相傅之官](陰金)

★手陽明大腸經(表)
大腸[傅導之官](陽金)

寅時03時至05時 
肺經(宜睡覺或吐納)

卯時05時至07時 
大腸經(喝溫水排便)

5.[水]
★足少陰腎經(裡)
腎為[作强之官](陰水)

★足太陽膀胱經(表)
膀胱[州都之官](陽水)

強大水流動的地方。

申時15時至17時
膀胱經(飲水排尿)

酉時17時至19時  
腎經(吃的少且清淡)

6.
★手厥陰心包經(裡)
心包[臣使之官](陰火)

★手少陽三焦經(表)
三焦[決瀆之官](陽火)

三焦:上焦、中焦、下焦。
開關水霸,決定的疏流。

戌時19時至21時  
心包經(靜心迎睡眠)

亥時21時至23時  
三焦經(休息)

~~~~~~~~~~~~~~~~~~~~~~~
~~~~~~~~~~~~~~~~~~~~~~~
~~~~~~~~~~~~~~~~~~~~~~~
https://m.xuite.net/blog/julianko/aimer/369328515

https://kknews.cc/health/8yqjkl.amp

《十二經絡穴道名稱》
十四經脈列出,總共有361穴道。

肝14+膽44+心9+小腸19+
心包9+三焦23+脾21+胃45+
肺11+大腸20+腎27+膀胱67+
督脈28+任脈24=361穴道。

【木】
★《肝》
足厥陰肝經有14穴(左右共28穴)
12穴配列於下肢內側面,
其餘2穴在胸部及腹部。

足厥陰肝經穴位名稱:

《下肢內側面》
1.大敦。2.行間。3.太衝。
4.中封。5.蠡溝。6.中都。
7.膝關。8.曲泉。9.陰包。
10.五里。11.陰廉。12.急脈。

《胸部及腹部》
13.章門。14.期門。

(肝)五腧穴:  
井穴(木):大敦。
滎穴(火):行間。 
俞穴(土):太衝。 
經穴(金):中封。
合穴(水):曲泉。

起穴:大敦 。
止穴:期門。

原穴:太衝。
絡穴:蠡溝。
郄穴:中都。

募穴:期門。
背俞穴:肝俞(膀胱經)。

★《膽》
足少陽膽經有44穴(左右共88穴)
15穴配列於下肢背的外側面,
29穴在臀、側胸、側頭等部位。

足少陽膽經穴位名稱 :

《頭部》
1.瞳子髎。2.聽會。3.上關。
4.頜厭。5.懸顱。6.懸釐。
7.曲鬢。8.率谷。9.天衝。
10.浮白。11.頭竅陰。12.完骨。
13.本神。14.陽白。15.頭臨泣。

16.目窗。17.正營。18.承靈。
19.腦空。20.風池。

《胸到臀》
21.肩井。22.淵液。23.輒筋。
24.日月。25.京門。26.帶脈。
27.五樞。28.維道。29.居髎。

《下肢》
30環跳。31.風市。32.中瀆。
33.陽關。34.陽陵泉。35.陽交。
36.外丘。37.光明。38.陽輔。
39.懸鐘(絕骨)。40.丘墟。41.臨泣。42.地五會。43.俠谿。44.竅陰。

五腧穴:  
井穴(金):竅陰。
滎穴(水):俠谿。 
俞穴(木):臨泣。 
經穴(火):陽輔。
合穴(土):陽陵泉。

起穴:瞳子髎。
止穴:足竅陰 。

原穴:丘墟。
絡穴:光明。
郄穴:外丘。

募穴:日月。
背俞穴:膽俞(膀胱經)。

【火】
★《心臟》
手少陰心經有9穴(左右共18穴)
8穴配列在上肢掌側面的尺側,
1穴在側胸上部。

手少陰心經穴位名稱:
1.極泉。2.青靈。3.少海。
4.靈道。5.通里。6.陰郄。
7.神門。8.少府。9.少衝。

五腧穴:  
井穴(木):少衝 。
滎穴(火):少府 。 
俞穴(土):神門。 
經穴(金):靈道 。
合穴(水):少海 。

起穴:極泉。
止穴:少衝。

原穴:神門。
絡穴:通里。
郄穴:陰郄。

募穴:巨闕。
背俞穴:心俞 (膀胱經)。

★《小腸》
手太陽小腸經有19穴(左右共38穴)
8穴配列在上肢背面的尺側,
11穴在肩、頸、面部。

手太陽小腸經穴位名稱: 
1.少澤。2.前谷。3.後谿。
4.腕骨。5.陽谷。6.養老。
7.支正。8.小海。9.肩貞。
10臑俞。11.天宗。12.秉風。
13.曲垣。14.肩外俞。15.肩中俞。16.天窗。17.天容。18.顴髎。
19.聽宮。

五腧穴:  
井穴(金):少澤。
滎穴(水):前谷 。 
俞穴(木):後溪。 
經穴(火):陽谷。
合穴(土):小海。

起穴:少澤。
止穴:聽宮。

原穴:腕骨。
絡穴:支正。
郄穴:養老。

募穴:關元。
背俞穴:小腸俞(膀胱經)。

★《心包》
手厥陰心包經有9穴(左右共18穴)
8穴配列於上肢掌面的正中線上,
1穴在前胸上部。

手厥陰心包經穴位名稱 :
1.天池。2.天泉。3.曲澤。
4.郄門。5.間使。6.內關。
7.大陵。8.勞宮。9.中衝。 

五腧穴:  
井穴(木):中衝 。
滎穴(火):勞宮 。 
俞穴(土):大陵 。 
經穴(金):間使。
合穴(水):曲澤。

起穴:天池。
止穴:中衝。

原穴:大陵。
絡穴:內關。
郄穴:郄門。

募穴:膻中。
背俞穴:厥陰俞(膀胱經)。

★《三焦》
手少陽三焦經有23穴(左右共46穴)
13穴配列於上肢背面的正中線上,
10穴在頸部及頭部側邊(耳朵上方)。

手少陽三焦經穴位名稱 
1.關衝。2.液門。3.中渚。
4.陽池。5.外關。6.支溝。
7.會宗。8.三陽絡。9.四瀆。
10.天井。11.清冷淵。12.消濼。
13.臑會。14.肩髎。15.天髎。
16.天牖。17.翳風。18.瘈脈。
19.顱息。20.角孫。21.耳門。
22.和髎。23.絲竹空。

五腧穴:  
井穴(金):關衝。
滎穴(水):液門。 
俞穴(木):中渚。 
經穴(火):支溝。
合穴(土):天井。

起穴:關衝。
止穴:絲竹空。

原穴:陽池。
絡穴:外關。
郄穴:會宗。

募穴:石門。
背俞穴:三焦俞(膀胱經)。

【土】
★《脾》
足太陰脾經有21穴(左右共42穴)
11穴配列在下肢內側面的前部,
10穴在側胸腹腹。

足太陰脾經穴位名稱: 
1.隱白。2.大都。3.太白。
4.公孫。5.商丘。6.三陰交。
7.漏谷。8.地機。9.陰陵泉。
10.血海。11.箕門。12.衝門。
13.府舍。14.腹結。15.大橫。
16.腹哀。17.食竇。18.天谿。
19.胸鄉。20周榮。21.大包。

五腧穴:  
井穴(木):隱白。
滎穴(火):大都。 
俞穴(土):太白。 
經穴(金):商丘。
合穴(水):陰陵泉。

起穴:隱白。
止穴:大包。

原穴:太白。
絡穴:公孫。
郄穴:地機。

募穴:章門。
背俞穴:脾俞(膀胱經)。

★《胃》
足陽明胃經有45穴(左右共90穴)
15穴配列在下肢的前外側面,
30穴在側腹、胸部、頭部。

足陽明胃經穴位名稱 :
1.承泣。2.四白,3.巨髎。
4.地倉。5.大迎。6.頰車。
7.下關。8.頭維。9.人迎。
10.水突。11.氣舍。12.缺盆。
13.氣戶。14.庫房。15.屋翳。
16.鷹窗。17.乳中。18.乳根。
19.不容。20.承滿。21.梁門。
22.關門。23.太乙。24.滑肉門。
25.天樞。26.外陵。27.大巨。
28.水道。29.歸來。30.氣衝。
31.髀關。32.伏兔。33.陰市。
34.梁丘。35.犢鼻。36足三里。
37.上巨虛。38.條口。39.下巨虛。
40.豐隆。41.解谿。42.衝陽。
43.陷谷。44.內庭。45.厲兌。

五腧穴:  
井穴(金):厲兌 。
滎穴(水):內庭。 
俞穴(木):陷谷。 
經穴(火):解溪。
合穴(土):足三里。

起穴:承泣。
止穴:厲兌。

原穴:衝陽。
絡穴:豐隆。
郄穴:梁丘。

募穴:中脘。
背俞穴:胃俞(膀胱經)。

【金】
★《肺》
手太陰肺經有11穴(左右共22穴)
9穴依序排列於上肢掌面橈側,
2穴在前胸上部鎖骨的位置。

手太陰肺經穴位名稱: 
1.中府。2.雲門。3.天府。
4.俠白。5.尺澤ㄏ6.孔最。
7.列缺。8.經渠。9.太淵。
10.魚際。11.少商。

五腧穴:  
井穴(木):少商。
滎穴(火):魚際。 
俞穴(土):太淵。 
經穴(金):經渠。
合穴(水):尺澤。

起穴:中府。
止穴:少商。

原穴:太淵。
絡穴:列缺。
郄穴:孔最。

募穴:中府。
背俞穴:肺俞(膀胱經)。

★《大腸》
手陽明大腸經有20穴(左右共40穴)
15穴配列在上肢背面橈側,
其餘5穴則在頸、面部。

手陽明大腸經穴位名稱:
1.商陽。2.二間。3.三間。
4.合谷。5.陽谿。6.偏歷。
7.溫溜。8.下廉。9.上廉。
10三里。11.曲池。12肘髎。
13.五里。14.臂臑。15.肩骨禺。
16.巨骨。17.天鼎。18.扶突。
19.口禾髎。20.迎香。

五腧穴:  
井穴(金):商陽。
滎穴(水):二間。 
俞穴(木):三間。 
經穴(火):陽溪。
合穴(土):曲池。

起穴:商陽。
止穴:迎香。

原穴:合谷。
絡穴:偏歷。
郄穴:溫溜。

募穴:天樞。
背俞穴:大腸俞 (膀胱經)。

【水】
★《腎》
足少陰腎經有27穴(左右共54穴)

10穴配列在下肢內側面後部,
其餘17穴則配列於
胸部及腹部之任脈兩側。

足少陰腎經穴位名稱:
1.湧泉。2.然谷。3.照海。
4.水泉。5.大鐘。6.太谿。
7.復溜。8.交信。9.築賓。
10.陰谷。11.橫骨。12.大赫。
13.氣穴。14.四滿。15.中注。
16.盲俞。17.商曲。18.石關。
19.陰都。20.通谷。21.幽門,
22.步廊。23.神封。24.靈墟。
25.神藏。26.彧中。27.俞府。

五腧穴:  
井穴(木):涌泉。
滎穴(火):然谷。 
俞穴(土):太溪。 
經穴(金):復溜。
合穴(水):陰谷。

起穴:湧泉。
止穴:俞府。

原穴:太溪。
絡穴:大鐘。
郄穴:水泉。

募穴:京門。
背俞穴:腎俞(膀胱經)。

★《膀胱》
足太陽膀胱經
是經脈中最長的一條!

有67穴(左右共134穴)

其中49穴配列在
頭部、頸部、背腰部之督脈兩側,

餘18穴則配列在
下肢的正中線上及足的外側部。

足太陽膀胱經穴位名稱:

頭面部:
1.睛明。2.攢竹。3.眉衝。
5.曲差。5.五處。6.承光。
7.通天。8.絡卻。9.玉枕。
10.天柱。

背部第二行:
11.大杼。12.風門。13.肺俞。
14.厥陰俞。15.心俞。16.督俞。
17.膈俞。18.肝俞。19.膽俞。
20.脾俞。21.胃俞。22.三焦俞。
23.腎俞。24.氣海俞。25.大腸俞。

26.關元俞。27.小腸俞。
28.膀胱俞。29.中膂俞。
30.白環俞。31.上髎。
32.次髎。33.中髎。
34.下髎。35.會陽。

夾脊第三行:
36.附分。37.魄戶。38.膏肓俞。
39.神堂。40.譩譆。41.膈關。
42.魂門。43.陽綱。44.意舍。
45.胃倉。46.肓門。47.志室。
48.胞肓。49.秩邊。

下肢部:
50.承扶。51.殷門。52.浮郄。
53.委陽。54.委中。55.合陽。
56.承筋。57.承山。58.飛揚。
59.跗陽。60.崑崙。61.僕參。
62.申脈。63.金門。64.京骨。
65.束骨。66.通谷。67.至陰。

五腧穴:  
井穴(金):至陰。
滎穴(水):通谷。 
俞穴(木):束骨。 
經穴(火):崑崙。
合穴(土):委中。

起穴:睛明。
止穴:至陰。

原穴:京骨。
絡穴:飛陽。
郄穴:金門。

募穴:中極。
背俞穴:膀胱俞(膀胱經)。

【奇經八脈】

★《督脈》共有28個穴道。
1.長強。2.腰俞。3.腰陽關。
4.命門。5.懸樞。6.脊中。
7.中樞。8.筋縮。9.至陽。
10.靈台。11.神道。12.身柱。
13.陶道。14.大椎。15.啞門。
16.風府。17.腦戶。18.強間。
19.後頂。20.百會。21.前頂。
22.囟會。23.上星。24.神庭。
25.素髎。26.水溝(人中)。27.兌端。
28.齦交。

督脈交會穴:後溪。

★《任脈》共有24個穴道。
1.會陰。2.曲骨。3.中極。
4.關元。5.石門。6.氣海。
7.陰交。8.神闕。9.水分。
10.下脘。11.建里。12.中脘。
13.上脘。14.巨闕。15.鳩尾。
16.中庭。17.膻中。18.玉堂。
19.紫宮。20.華蓋。21.璇璣。
22.天突。23.廉泉。24.承漿端。

任脈交會穴:列缺。

★《衝脈》有11個穴道。
1.橫骨。2.大赫。3.氣穴。
4.四海。5.中注。6.盲俞。
7.商曲。8.石關。9.陰都。
10.腹通谷。11.幽門。

衝脈交會穴:公孫。

★《帶脈》左右共有6個穴道。
帶脈、五樞、維道。

帶脈交會穴:臨泣。

★《陽蹻脈》
有12道穴,左右合計24穴道。

1.申脈。2.僕參。3.跗陽。
4.居髎。5.臑俞。6.巨骨。
7.肩髃。8.地倉。9.巨髎。
10.承泣。11.睛明。12.風池。

陽蹻脈交會穴:申脈。

★《陰蹻脈》
1.然谷。2.照海。3.交信。
4.陰谷。5.橫骨。6.氣沖。
7.乳根。8.盆缺。9.人迎。
10.晴明。

陰蹻脈交會穴:照海。

★《陽維脈》
陽維脈交會穴:外關。

★《陰維脈》
陰維脈交會穴:內關。

~~~~~~~~~~~~~~~~~~~~~~~
★【肝】五腧穴:  
井穴(木):大敦。
滎穴(火):行間。 
俞穴(土):太衝。 
經穴(金):中封。
合穴(水):曲泉。

起穴:大敦 。
止穴:期門。

原穴:太衝。
絡穴:蠡溝。
郄穴:中都。

募穴:期門。
背俞穴:肝俞(膀胱經)。

★【膽】五腧穴:  
井穴(金):竅陰。
滎穴(水):俠谿。 
俞穴(木):臨泣。 
經穴(火):陽輔。
合穴(土):陽陵泉。

起穴:瞳子髎。
止穴:足竅陰 。

原穴:丘墟。
絡穴:光明。
郄穴:外丘。

募穴:日月。
背俞穴:膽俞(膀胱經)。

★【心】五腧穴:  
井穴(木):少衝 。
滎穴(火):少府 。 
俞穴(土):神門。 
經穴(金):靈道 。
合穴(水):少海 。

起穴:極泉。
止穴:少衝。

原穴:神門。
絡穴:通里。
郄穴:陰郄。

募穴:巨闕。
背俞穴:心俞 (膀胱經)。

★【小腸】五腧穴:  
井穴(金):少澤。
滎穴(水):前谷 。 
俞穴(木):後溪。 
經穴(火):陽谷。
合穴(土):小海。

起穴:少澤。
止穴:聽宮。

原穴:腕骨。
絡穴:支正。
郄穴:養老。

募穴:關元。
背俞穴:小腸俞(膀胱經)。

★【心包】五腧穴:  
井穴(木):中衝 。
滎穴(火):勞宮 。 
俞穴(土):大陵 。 
經穴(金):間使。
合穴(水):曲澤。

起穴:天池。
止穴:中衝。

原穴:大陵。
絡穴:內關。
郄穴:郄門。

募穴:膻中。
背俞穴:厥陰俞(膀胱經)。

★【三焦】五腧穴:  
井穴(金):關衝。
滎穴(水):液門。 
俞穴(木):中渚。 
經穴(火):支溝。
合穴(土):天井。

起穴:關衝。
止穴:絲竹空。

原穴:陽池。
絡穴:外關。
郄穴:會宗。

募穴:石門。
背俞穴:三焦俞(膀胱經)。

★【脾】五腧穴:  
井穴(木):隱白。
滎穴(火):大都。 
俞穴(土):太白。 
經穴(金):商丘。
合穴(水):陰陵泉。

起穴:隱白。
止穴:大包。

原穴:太白。
絡穴:公孫。
郄穴:地機。

募穴:章門。
背俞穴:脾俞(膀胱經)。

★【胃】五腧穴:  
井穴(金):厲兌 。
滎穴(水):內庭。 
俞穴(木):陷谷。 
經穴(火):解溪。
合穴(土):足三里。

起穴:承泣。
止穴:厲兌。

原穴:衝陽。
絡穴:豐隆。
郄穴:梁丘。

募穴:中脘。
背俞穴:胃俞(膀胱經)。

★【肺】五腧穴:  
井穴(木):少商。
滎穴(火):魚際。 
俞穴(土):太淵。 
經穴(金):經渠。
合穴(水):尺澤。

起穴:中府。
止穴:少商。

原穴:太淵。
絡穴:列缺。
郄穴:孔最。

募穴:中府。
背俞穴:肺俞(膀胱經)。

★【大腸】五腧穴:  
井穴(金):商陽。
滎穴(水):二間。 
俞穴(木):三間。 
經穴(火):陽溪。
合穴(土):曲池。

起穴:商陽。
止穴:迎香。

原穴:合谷。
絡穴:偏歷。
郄穴:溫溜。

募穴:天樞。
背俞穴:大腸俞 (膀胱經)。

★【腎臟】五腧穴:  
井穴(木):涌泉。
滎穴(火):然谷。 
俞穴(土):太溪。 
經穴(金):復溜。
合穴(水):陰谷。

起穴:湧泉。
止穴:俞府。

原穴:太溪。
絡穴:大鐘。
郄穴:水泉。

募穴:京門。
背俞穴:腎俞(膀胱經)。

★【膀胱】五腧穴:  
井穴(金):至陰。
滎穴(水):通谷。 
俞穴(木):束骨。 
經穴(火):崑崙。
合穴(土):委中。

起穴:睛明。
止穴:至陰。

原穴:京骨。
絡穴:飛陽。
郄穴:金門。

募穴:中極。
背俞穴:膀胱俞(膀胱經)。

~~~~~~~~~~~~~~~~~~~~~~~
【五腧穴】

★【井穴】
井穴(五行木):
肝:大敦。
心:少衝。
心包:中衝。
脾:隱白。
肺:少商。
腎:涌泉。

井穴(五行金):
膽:竅陰。
小腸:少澤。
三焦:關衝。
胃:厲兌。 
大腸:商陽。
膀胱:至陰。

★【滎穴】
滎穴(五行火):
肝:行間。 
心:少府。 
心包:勞宮。
脾:大都。
肺:魚際。 
腎:然谷。 

滎穴(五行水):
膽:俠谿。
小腸:前谷。
三焦:液門。
胃:內庭。
大腸:二間。 
膀胱:通谷。 

★【俞穴】
俞穴(五行土):
肝:太衝。 
心:神門。 
心包:大陵。
脾:太白。
肺:太淵。 
腎: 太溪。 

俞穴(五行木):
膽:臨泣。
小腸:後溪。 
三焦:中渚。 
胃:陷谷。 
大腸:三間。 
膀胱:束骨。 

★【經穴】
經穴(五行金):
肝:中封。
心:靈道 。
心包:間使。
脾:商丘。
肺:經渠。
腎: 復溜。

經穴(五行火):
膽:陽輔。
小腸:陽谷。
三焦:支溝。
胃:解溪。 
大腸:陽溪。
膀胱:崑崙。

★【合穴】
合穴(五行水):
肝:曲泉。
心:少海。
心包:曲澤。
脾:陰陵泉。 
肺:尺澤。
腎:陰谷。

合穴(五行土):
膽:陽陵泉。
小腸:小海。
三焦:天井。
胃:足三里。
大腸:曲池。
膀胱:委中。

★起穴、止穴:
肝:(起)大敦 、(止)期門。
膽:(起)瞳子髎、(止)足竅陰 。

心:(起)極泉、(止)少衝。
小腸:(起)少澤、(止)聽宮。
心包:(起)天池、(止)中衝。
三焦:(起)關衝、(止)絲竹空。

脾:(起)隱白、(止)大包。
胃:(起)承泣、(止)厲兌。

肺:(起)中府、(止)少商。
大腸:(起)商陽、(止)迎香。

腎:(起)湧泉、(止)俞府。
膀胱:起(穴)睛明、止(穴)至陰。

★原穴:
肝:太衝。
膽:丘墟。

心:神門。
小腸:腕骨。
心包:大陵。
三焦:陽池。

脾:太白。
胃:衝陽。

肺:太淵。
大腸:合谷。

腎:太溪。
膀胱:京骨。

★絡穴:
肝:蠡溝。
膽:光明。

心:通里。
小腸:支正。
心包:內關。
三焦:外關。

脾:公孫。
胃:豐隆。

肺:列缺。
大腸:偏歷。

腎:大鐘。
膀胱:飛陽。

★郄穴:
肝:中都。
膽:外丘。

心:陰郄。
小腸:養老。
心包:郄門。
三焦:會宗。

脾:地機。
脾:梁丘。

肺:孔最。
大腸:溫溜。

腎:水泉。
膀胱:金門。

★募穴:。
肝:期門。
膽:日月。

心:巨闕。
小腸:關元。
心包:膻中。
三焦:石門。

脾:章門。
胃:中脘。

肺:中府。
大腸:天樞。

腎:京門。
膀胱:中極。

★背俞穴(膀胱經):
肝:肝俞。
膽:膽俞。

心:心俞。
小腸:小腸俞。
心包:厥陰俞。
三焦:三焦俞。

脾:脾俞。
胃:胃俞。

肺:肺俞。
大腸:大腸俞。

腎:腎俞。
膀胱:膀胱俞。

~~~~~~~~~~~~~~~~~~~~~~~~~~~~~~~~~~~~~~~~~~~~~~~~~~~~~~~~~~~~~~~~~~~~~
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五腧穴】
1.井穴(木):
為經氣所出,如水之源頭。
井穴具有交通陰陽氣血作用,
多用於急救,有開竅醒神,
消炎鎮痛之效。

2.滎穴(火):。 
為經氣所溜,如剛出的泉水微流。
各榮穴均可退熱。

3.俞(輸)穴(土):。 
經氣所注,如水流由淺入深。
輸穴多用於止痛,
兼治由水濕所致的身重骨節痛。

4.經穴(金):。
經氣所行,如水流在江河中暢流。
經穴主治外感病,咳嗽,哮喘。

5.合穴(水):。
經氣充盛,恰如百川匯入大海,
由此深入匯於臟腑。

合穴主治六腑病,如嘔吐、泄瀉、頭暈、頭脹,可引上逆之氣下行。

★【郄穴】
郄:通隙字,空隙。  
郄穴是氣血深聚的空隙處。

★【背俞穴、募穴】
經絡系統的特定穴中

背俞穴是指臟腑之氣,
輸注於背腰部的腧穴。

募穴是指臟腑之氣,
匯聚於胸腹部的腧穴。

它們均位於軀幹部,
與臟腑有密切關係。

一、各臟腑都有一個「背俞穴」,都位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第一側線上,大體依臟腑位置而上下排列,並分別以臟腑命名之。

《難經》:
「陰病行陽,俞在陽。」指出五臟有病常反應在背俞穴上,按壓相關位置有助診斷。

針刺背俞穴對五臟疾病有直接作用,它們不但可治臟腑有關疾病,還兼治與本臟腑有關的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病。

如肝俞既治肝病,又治目疾、筋脈痙攣;腎俞治腎病,又可治耳聾耳鳴、陽痿及骨髓病。

二、各臟腑都有一個「募穴」,位於所募臟腑的表面,或在任脈(單穴),或在兩旁各經(雙穴)。

腹募穴可用於協助診斷,六腑有病(陽病)常在胸腹部的募穴上出現異常。治療方面,募穴可治本臟腑病及陽經經絡病症。

例如胃脘痛取中脘;腹痛、腹瀉取天樞;膀胱經之坐骨神經痛可取中極等。

※「俞在背屬陽,募在腹屬陰。」

臨床上常將兩者結合,
稱為「俞募穴法」。

臟病時以
「俞穴」為主,募穴為輔。

腑病時以
「募穴」為主,俞穴為輔。

例如
胃痛時先刺中脘,再取胃俞。
肺病時先灸肺俞,再取中府。

★【原穴、絡穴】
在經絡系統中,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各有一個腧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稱為「原穴」。

絡穴即十二經脈分出絡脈的部位,亦是一個腧穴,它具有聯絡表裏兩經的作用。

原氣又稱元氣、真氣、真元之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原穴可調整臟腑經絡的功能,既可補虛,又可瀉實,治療臟腑疾病療效很好。它們可單用,亦可與相表裏的絡穴配用,叫「原絡配穴法」或「主客原絡配穴」。

絡穴可幫助診斷,當經脈有病時,有時在相應的絡穴位置,出現酸痛、麻木、硬結及顏色改變。十五絡穴各用於其絡脈病的治療,例如心經別絡病,實則氣短不能平卧,虛則不能言語,可取心經絡穴通裏(Ht 5)來治療。對於絡脈實証,常以淺刺放血的方法治療。由於絡穴通表裏二經,所以不僅治本經病,也能治其相表裏經的病症,例如列缺(Lu 7),既能治肺經之咳嗽、氣喘,又可治大腸經的牙痛、頭頸強痛等症。絡穴治療慢性臟腑病,凡一切內傷疾病及久病均可選取絡穴治療。

臨床上,常將原穴和絡穴配合應用,以加強療效。例如大腸經有病,取大腸經的原穴合谷(Li 4)為主,又取肺經的絡穴列缺(Lu 7)為客等。類此配合見下表。

★【交會穴】
經絡腧穴中,交會穴是指兩條或以上經脈交會的腧穴。全身有101個交會穴,其分布特點主要是頭面、軀幹部居多,頭面多陽經交會穴,軀幹多陰經交會穴,表現為「同氣相接」。臨床上,交會穴多用來兼治其所交會經脈的疾病。例如下肢三陰交(Sp 6)屬脾經,而肝、腎二經也在此相通,故它不僅能治脾經病,也可以療肝經、腎經的病症。又如督脈位於頭頂的百會(Gv 20),亦是手足三陽經共同會合之處,因此該穴既能治療督脈本身的病症,又能統治六陽經脈的病症。交會穴是頭身部病痛就近取穴的重點,位於胸腹部的交會穴,有的還是臟腑募穴。

~~~~~~~~~~~~~~~~~~~~~~~
眼穴
https://www.ca2-health.com/oph/2016/04/08/%E7%9C%BC%E7%9D%9B%E4%BF%9D%E5%81%A5%E7%9A%84%E7%A9%B4%E4%BD%8D%E6%8C%89%E6%91%A9


http://blog.udn.com/mobile/f1359/112070730

http://blog.udn.com/mobile/f1359/72467975

呈現經脈病候者:
於本經之經脈上取穴,以

五腧穴、十二原穴、
十五絡穴、十六郄穴。

http://www.shen-nong.com/chi/treatment/acupuncture_source.html

後溪→手太陽→督脈

列缺→手太陰→任脈

外關→手少陽→陽維

內關→手厥陰→陰維

申脈→足太陽→陽蹺

照海→足少陰→陰蹺

臨泣→足少陽→帶脈

公孫→足太陰→沖脈

《十二經絡原穴 》
“原”,含本原、真元之義。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於十二經絡四肢部的腧穴。原穴是臟腑的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原氣來源於臍下腎間,是人體生命的本源, 通過三焦運行於五臟六腑,通達頭身四肢,是十二經絡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由於古人將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對應身體十二條經絡,每條經絡又聯繫著相應的臟腑各司其職,所以養生不僅要符合一年四季節氣的變化,更要符合每天十二時辰的規律。一天之序始於寅,終於丑。經氣之序起於肺,終於肝。因此臟腑發生疾病時,就會反映到相應的原穴上來,通過原穴的各種異常變化,又可推知臟腑的盛衰。在臨床上,針刺或按揉"原穴"能使三焦原氣通達,調節臟腑經絡功能,從而達到維護正氣,抗禦病邪的作用。

十二原穴多分佈於十二經絡腕踝關節、踝關節附近,各有一個原穴,合為十二原穴。 陰經之原穴與五輸穴中的輸穴同穴名,同部位,實為一穴,即所謂 “ 陰經以輸為原 , 陰經之輸並於原 ”。陽經之原穴位於五輸穴中的腧穴之後,既另置一原。

~~~~~~~~~~~~~~~~~~~~~~~
~~~~~~~~~~~~~~~~~~~~~~~
★【十二原穴】

●太淵( 原穴、輸穴 )
【經絡】手太陰肺經
【時辰】寅時 3時至5時
【功效】宣肺平喘,清咽消腫,復脈。

●合谷( 原穴 ) 
【經絡】手陽明大腸經
【時辰】卯時 5時至7時
【功效】疏散風邪,開關通竅,清泄肺氣,和胃通腸,調經引產。

●衝陽( 原穴 )
【經絡】足陽明胃經
【時辰】辰時 7時至9時
【功效】扶土化濕,和胃寧神。

●太白( 原穴 、輸穴)
【經絡】足太陰脾經
【時辰】已時 9時至11時
【功效】扶脾土,和中焦,調氣機,助運化。

●神門( 原穴、輸穴 ) 
【經絡】手少陰心經
【時辰】午時 11時至13時
【功效】安神寧心,清火涼營,清心熱,調氣逆。

●腕骨( 原穴 )  
【經絡】手太陽小腸經
【時辰】未時 13時至15時
【功效】疏太陽經邪,清小腸濕熱。

●京骨( 原穴 )
【經絡】足太陽膀胱經
【時辰】申時 15時至17時
【功效】祛風熱、清頭目、利腰膝。

●太谿( 原穴、輸穴 )
【經絡】足少陰腎經
【時辰】酉時 17時至19時
【功效】益腎、降火。

●大陵( 原穴、輸穴)
【經絡】手厥陰心包絡 
【時辰】戌時 19時至21時
【功效】清心、寧神。

●陽池( 原穴 )
【經絡】手少陽三焦經
【時辰】亥時 21時至23時
【功效】調三焦原氣。

●丘墟( 原穴 )
【經絡】足少陽膽經
【時辰】子時 23時至1時
【功效】舒筋、利胸脅、明目、清熱。

●太衝( 原穴、輸穴 )
【經絡】足厥陰肝經
【時辰】丑時 1時至3時
【功效】平肝熄風、清熱利膽、明目。

❉平時可用指腹、指關節或圓珠筆進行穴位點按刺激,力量可由輕到重逐漸加力,直至刺激部位微微發熱為止。用指腹或指關節操作可以揉按穴位處5秒左右,再深層按壓1至2秒,揉按穴位時會有酸痛電麻感,以可以承受的範圍進行,每次各3至5分鐘,循序漸進至各穴位適應後,可以慢慢拉長時間至15分鐘以上。

◆同名經絡:同名經在心胸部或頭面部相連接,使手足產生直接的聯繫。操作時,選用同名經的穴位來治療本經疾病,可獲滿意療效。

◆屬絡配合:十二經絡中,每一條經絡必和一個臟腑相統屬,又必和另一個臟腑相聯絡。這種臟腑統屬跟聯絡關係,必須陰經與陽經配合,陰經屬臟、陽經屬腑。因此每一條經絡也可說明一臟一腑的緊密聯接。

◆表裏配合:四肢內外兩側的相對經絡互為表裏,在四肢末端相連接,如此共可分作六組,這種表裏關係加強了臟腑經絡之間的聯繫,據此而有表裏經取穴法。

★十二經絡表裏關係如下: 

手太陰肺經 與 手陽明大腸經 相表裏, 
足太陰脾經 與 足陽明胃經 相表裏, 
手少陰心經 與 手太陽小腸經 相表裏, 
足少陰腎經 與 足太陽膀胱經 相表裏, 
手厥陰心包經 與 手少陽三焦經 相表裏, 
足厥陰肝經 與 足少陽膽經 相表裏。

表參道關心您:人體奧妙無窮,順應於自然,與天地萬物共同生存,從遠久的古代醫學就已對人體有了深入的認識和研究,現代人也越來越認識到傳統醫學的治療保健作用。人體是一個小宇宙,身體充滿了重重機關,像似密密麻麻的網絡縱橫交錯,每一個穴位,像是身體的鎖或樞紐,只要開鎖或按鈕,就能啟動相關經絡組織、機關、器官的通路。按摩刺激穴位能發揮激發和調整經氣的功效,進而影響臟腑組織的功能,調節人體生理、病理狀況,使百脈疏通、五臟安和。

★【十六郄穴】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W9yVDwAAQBAJ&pg=PA71&lpg=PA71&dq=%E9%99%B0%E8%B9%BB%E8%84%88%E7%B8%BD%E5%85%B1%E5%B9%BE%E5%80%8B%E7%A9%B4%E9%81%93&source=bl&ots=ZmLlYGGnNe&sig=ACfU3U1GQg4mNqLo-rrWzyhCVlJfG-xP5g&hl=zh-TW&sa=X&ved=2ahUKEwjyvaqQjdjnAhV0yosBHd9nCC4Q6AEwBnoECAYQAQ#v=onepage&q=%E9%99%B0%E8%B9%BB%E8%84%88%E7%B8%BD%E5%85%B1%E5%B9%BE%E5%80%8B%E7%A9%B4%E9%81%93&f=false

郄:通隙字,空隙。  
郄穴是氣血深聚的空隙處。

十二經脈四肢部各有一個郄穴,
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
也各有一個郄穴,共計16個郄穴。

陰維脈:築賓,足少陰(腎經)
陽維脈:陽交。足少陽(膽經)

陰蹺脈:交信。足少陰(腎經)
陽蹺脈:附陽。足太陽(膀胱經)

手陽明(大腸經):溫溜
足陽明(胃經)    :梁丘

手少陽(三焦經):會宗
足少陽(膽經)    :外丘

手太陽(小腸經):養老
足太陽(膀胱經):金門

手太陰(肺經)    :孔最
足太陰(脾經)    :地機

手厥陰(心包經):郄門
足厥陰(肝經)    :中都

手少陰(心經)    :陰郄
足少陰(腎經)    :水泉

~~~~~~~~~~~~~~~~~~~~~~~
~~~~~~~~~~~~~~~~~~~~~~~
~~~~~~~~~~~~~~~~~~~~~~~
【24節氣】

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06893

【期待驚蟄】
中國古老曆法多次證明

1.始於大雪
2.發於冬至
3.生於小寒
4.長於大寒
5.盛於立春
6.弱於雨水
7.衰於驚蟄

瘟疫癘病
都會結束在驚蟄。

千百年來發生在中國的歷次
瘟疫癘病都是按這個規律始終。

《瘟疫癘病》日期
始於大雪2019.12.7
發於冬至2019.12.22
生於小寒2020.1.6
長於大寒2020.1.20
盛於立春2020.2.4
弱於雨水2020.2.19
衰於驚蟄2020.3.5

讓我們期待
驚蟄2020/3/5

敬祝大家健康平安

十二建月:
春天
一月:寅月
二月:卯月
三月:辰月

夏天
四月:巳月
五月:午月
六月:未月

秋天
七月:申月
八月:酉月
九月:戌月

冬天
十月:亥月
十一月:子月
十二月:丑月

口訣:

春天
正月立春雨水節,
二月驚蟄及春分,
三月清明並穀雨。

夏天
四月立夏小滿方,
五月芒種並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當。

秋天
七月立秋還處暑,
八月白露秋分忙,
九月寒露並霜降。

冬天
十月立冬小雪漲,
子月大雪並冬至,
丑月小寒大寒昌。

寅月:
立春始,歷經雨水,為孟春(端月)。
 
卯月:
驚蟄始,歷經春分,為仲春(花月)。
 
辰月:
清明始,歷經榖雨,為季春(桐月)。

巳月:
立夏始,歷經小滿,為孟夏(梅月)。
 
午月:
芒種始,歷經夏至,為仲夏(蒲月)。

未月:
小暑始,歷經大暑,為季夏(荔月)。

申月:
立秋始,歷經處暑,為孟秋(巧月)。

酉月:
白露始,歷經秋分,為仲秋(桂月)。
 
戌月:
寒露始,歷經霜降,為季秋(菊月)。
 
亥月:
立冬始,歷經小雪,為孟冬(陽月)。
 
子月:
大雪始,歷經冬至,為仲冬(葭月)。

丑月:
小寒始,歷經大寒,為季冬(臘月)。

表示寒來暑往變化:
立春、春分。
立夏、夏至。
立秋、秋分。
立冬、冬至。

象徵氣溫變化: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

反映降水量:
雨水、穀雨、白露、
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應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
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春季
農曆一月。立春、雨水。
農曆二月。驚蟄、春分。
農曆三月。清明、穀雨。

「節氣灸」是根據二十四節氣,選擇與各節氣對人體臟腑功能有影響的腧穴進行艾灸,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根據節氣的不同,對應治療和預防的疾病也不同,節氣灸最好能在節氣當天或前後15次進行艾灸。

【春季】
★1.立春。正月節。2月4/5日。
開始進入春天,
氣溫回升,陽氣上升,萬物復甦。

過了立春,
萬物復甦生機勃勃,
一年四季從此開始。

助陽生髮。
陽氣鬱積易上火,
立春養陽助生髮。

艾灸百會,風府,
風池,肝俞,膽俞,
可補陽氣,清熱解毒。

★2.雨水。正月中。2月19/20日。
這時春風遍吹,天氣漸暖,
冰雪溶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

《黃帝內經》說:
“春主肝”,肝臟在春季活動比較旺盛。濕邪易滲脾胃。

艾灸天樞,三陰交,足三里,
風市,湧泉可以健脾利濕。

★3.驚蟄。二月節。3月5/6日。
天氣轉暖,春雷震響,蟄伏在泥土裏的各種冬眠動物蘇醒過來及開始活動,所以叫驚蟄。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

順時養陽春天春天肝當令,
驚蟄護肝正當時,背痛腳涼者。

艾灸肝俞,膽俞,三陰交,
足三里,肩井可補足陽氣以健身。

★4.春分。二月中。3月20/21日。
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要防舊疾發;百草發芽,
百病發作,春分防故疾復發。
春季眼病高發,調補肝腎是關鍵。

艾灸肝俞,腎俞,三陰交,足三里

★5.清明。三月節。4月4/5日。
天氣晴朗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種。人們在門口插上楊柳條,到郊外踏青,以及祭掃墳墓。

當抗高血壓清明之時,人體肌膚腠理舒展,五臟六腑因內外清氣而潤濡。

艾灸神闕,關元,氣海,
湧泉,可以預防高血壓。

★6.穀雨。三月中。4月20/21日。
天氣較暖,雨量增加,是北方春耕作物播種的好季節,因為有雨水滋潤大地。

三月百蟲生,風熱感冒也流行,人之氣與自然界是相通的。

艾灸足三里,天樞,
大椎間可以清肺熱,防感冒。

【夏季】
★7.立夏。四月節。5月5~7日。
夏天開始,雨水增多,農作物生長漸旺,田間工作日益繁忙。

養心正當時。

《黃帝內經》:夏季「更宜調息淨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夏季心火旺。推薦:李時珍極品無菸艾條,艾柱,艾灸盒

艾灸足三里,三陰交,
關元,中脘,天樞,
脾俞可以養心敗火最安全。

★8.小滿。四月中。5月20~22日。
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除濕正當時人與天地裡靈氣而生,順應四季更新變化的規律而成長。小滿濕熱重,當心風疹找上門。

艾灸脾胃區域可以
除濕,除內熱,除濕邪。

★9.芒種。五月節。6月5~7日。
芒種表明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宜開始秋播,如晚穀、黍、稷等。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進入黃梅季節,連綿陰雨。

謹防梅雨傷。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講道:
“梅雨或作黴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艾灸肝俞,腎俞健脾祛濕。

★10.夏至。五月中。6月21/22日。
陽光直射北回歸線,白天最長。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萬物生長最旺盛,雜草害蟲也迅速滋長。

吃補。從中醫理論講,夏至也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艾絨汗蒸可以。

★11.小暑。六月節。7月7/8日。
正值初伏前後,天氣很熱但尚未酷熱,忙於夏秋作物的工作。

避暑濕。
《道德經》說:“我命在我不由天,善於養生的人長壽,不會養生的人早亡”小暑大暑(公曆7月7〜24日)防中暑。

★12.大暑。六月中。7月23/24日。
正值中伏前後,一年最炎熱時期,喜溫作物迅速生長;雨水甚多。

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時機,在養生保健中常常有的情況下,謹防暑濕至水腫。

艾灸豐隆,承山,會陰可以健脾祛濕。艾灸關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對於那些每逢發病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潰瘍,腹瀉,風濕痺證等陽虛證,夏季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秋季】
★13.立秋。七月節。8月7/8日。
秋天開始,氣溫逐漸下降;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開始移栽。

立秋養脾胃;秋來「伏」不去,祛濕養脾胃。立秋養收,以順應天地之氣。

艾灸關節,脾俞,
足三里,豐隆可以祛濕養胃。

★14.處暑。七月中。8月23/24日。
氣候變涼的象徵,表示暑天終止,夏季火熱已經到了盡頭。

處暑防溫燥;秋三月,謂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艾灸腹部穴位,
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15.白露。八月節。9月7/8日。
天氣轉涼,地面水汽結露。

白露當養陰。
《黃帝內經》指出:“四氣調神者,、隨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

艾灸血海,內關,神闕,關元,
氣海,天樞預防著涼易瀉肚,和養陰。脾,肺,腎五臟之神志也。

★16.秋分。八月中。9月23/24日。
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
北方秋收秋種。

秋分防寒涼。
《黃帝內經》講:「肺主宣發肅降,肺是水上之源,肺開竅於鼻,肺主皮毛,充滿憤鬱,皆屬於肺。

艾灸氣海,中脘,關元,天樞,足三里,三陰交可保養肺陰,護肺和養陰。

★17.寒露。九月節。10月8/9日。
天氣轉涼,露水日多。

寒露防寒涼“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意即每年農曆八月初一以後,很快進入深秋和寒冬季節,可以使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艾灸湧泉、足三里、三陰交,
可以保護下身暖和。

★18.霜降。
九月中。10月23/24日。

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所以叫霜降。南方仍可秋收秋種。

宜進補。中醫上有句古話叫“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儲痰之器”,痰濕產生的根源在於脾胃功能失調。為什麼脾是生痰之源?就在於它是管濕氣的,濕氣多了化不出去就變成痰飲了,所以從根本上祛濕就要健脾。

另外,中醫裡還有句話叫“脾為氣之源,腎為氣之根”,就是說氣雖出於肺,卻是根於腎的。

霜降進補,調養脾胃是關鍵。
諺語有“補冬不如補霜降。

”艾灸風門,風池,肺俞,腎俞,
中脘,天樞,足三里可化痰祛濕。

【冬季】
★19.立冬。十月節。11月7/8日。
冬季開始,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

立冬養精補腎精。
《黃帝內經》講“冬三月,些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天進補,開春打虎。 

艾灸胸部膀胱經可養護陽,補腎精。

★20.小雪。
十月中。11月22/23日。

氣溫下降,黃河流域開始降雪;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

小雪溫腎陽。
《黃帝內經》講道:「夫百病之始生也,皆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剛傷臟,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

「風、寒、暑、濕、燥、火」
中醫稱為「六邪」。

艾灸腎俞,湧泉,
足三里可養腎,保護陽氣。

★21.大雪。
十一月節。12月7/8日。

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而北方已是萬里冰封。

大雪要溫補避寒冬屬陰,大雪時節是一年中陰氣較盛的季節。

這時如果能夠天氣的優勢養陰,則可以調整體內的陰陽平衡,尤其是陰虛的人。中醫認為,水是陰中的至陰,因此隆冬之際,多喝水可養陰。大雪補得當,一年不受寒。艾灸湧泉,腎俞,肺俞可溫補不受寒。

★22.冬至。
十一月中。12月21/22日。

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

冬至護陽氣。
《黃帝內經》上說:“冬三月,此謂閉藏。”也就是要關閉所有開洩的氣機,要收藏住。冬至一陽生,艾灸腎俞,至陽可以保護陽氣,藏住腎精。

★23.小寒。十二月節。1月5/6日。
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冷氣積久而寒,大部分地區進入嚴寒時期。

小寒宜灸腎。中醫認為“寒性凝滯,寒性收陰”。

艾灸腎俞,湧泉,足三里,
對養腎,保護脾胃有顯著效果。

★24.大寒。
十二月中。1月20/21日。

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大寒前後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大寒潤肺除惡燥。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艾灸肺俞,大腸俞,中府並清痰飲食,可潤肺,保暖潤燥。

~~~~~~~~~~~~~~~~~~~~~~~
光化→氣化→物質化
(光身)(能量身)(肉身)

五行五大、
三丹周天、
七大脈輪、
左脈右脈、
中脈光脈、
氣脈、明點、血脈。

~~~~~~~~~~~~~~~~~~~~~~~
《十二經絡與奇經八脈》
匯穴、總開關、遍行氣,
走全身互為交通有交集。

奇經八脈,通十二經絡。

《奇經八脈》:
1任脈。
2督脈。(腎經, 膀胱經)
3帶脈。
4沖脈。

5陰蹺脈。
少陰,太陰,厥陰(連結連接)

6.陽蹺脈。
少陽,太陽,陽明(連結連接)

7.陰維脈。維持陰脈周全。
8.陽維脈。維持陽脈周全。

~~~~~~~~~~~~~~~~~~~~~~~
《陰陽經脈之配對》:
在中醫學上五臟屬陰屬裡故為內,六腑屬陽屬表故為外,有相互表裡配偶之意,而陰經屬陰、屬內,陽經屬陽、屬外相對,所以陰經和陽經同臟腑表裡關係一樣,配成一對一對,其配對情形如下:

《手配對:肺大腸》
手太陰肺經(裡)
手陽明大腸經(表)

《足配對:脾胃》
足太陰脾經(裡)
足陽明胃經(表)

《手配對:心經小腸》
手少陰心經(裡)
手太陽小腸經(表)

《足配對:腎膀胱》
足少陰腎經(裡)
足太陽膀胱經(表)

《手配對:心包三焦》
手厥陰心包經(裡)
手少陽三焦經(表)

《足配對:肝膽》
足厥陰肝經(裡)
足少陽膽經(表)

《內側》(少陰、太陰、厥陰):
★少陰
(手)手少陰心經                               
(腳)足少陰腎經   

★太陰
(手)手太陰肺經                     
(腳)足太陰脾經

★厥陰
(手)手厥陰心包經                 
(腳)足厥陰肝經  

《外側》(少陽、太陽、陽明):
★少陽
(手)手少陽三焦經                 
(腳)足少陽膽經

★太陽
(手)手太陽小腸經                 
(腳)足太陽膀胱經                  

★陽明
(手)手陽明大腸經                 
(腳)足陽明胃經    

~~~~~~~~~~~~~~~~~~~~~~~

★★★★★★★★★★★★★★★★★★★★★★★★★★★★★★★★★★★★★★★★★★

五臟六腑認識7/21

https://www.google.com/amp/s/kknews.cc/health/9qxeaq.amp


五臟六腑的機能,可視為一種「表裏對立」和「生化剋制」的作用。

以「臟」為「裏」。
以「腑」為「表」。

《五臟》
心、肝、心、
脾、肺、腎、心包。

《六腑》
膽、膀胱、小腸、
大腸、胃、三焦。

肝,膽為木
心,小腸為火
脾,胃,胰為土
肺,大腸為金
腎,膀胱為水

相生
火→土→金→水→木→火

相克
火→金→木→土→水→火
心火、肝木、
脾土、肺金、腎水。

各臟器又有個號的相生、相剋關係,並依次序產生連續的關係:

五臟的相生關係:
肝生心、心生脾、
脾生肺、肺生腎、腎生肝。

五臟的相剋關係:
心剋肺、肺剋肝、
肝剋脾、脾剋腎、腎剋心。

~~~~~~~~~~~~~~~~~~~~


《五味》
肝功能不好的人
少吃酸的,美味不可多用.

心臟功能不全的人
少吃苦的,苦味入心,
苦的在血管里不易流動.

脾功能不強的人
少吃甜食,甜味入脾,影響消化.

肺臟功能不強的人
少吃辛辣的食物,辛辣入肺.

腎功能不強的人
少吃鹹的,鹹味入腎,
鹹味過重傷腎,美味不可多用.

《五色》
肝功能不強的人,臉色發青.

心功能不強的人臉色發紅
(高血壓的人臉色發紅)

脾胃不和的人
臉色發黃,無光澤.

肺臟功能不強的人,臉色發白
(結核的病人過午發燒,臉色發紅)

腎功能不強的人,臉色發黑,
因為腎過濾毒素的.如腎臟不好,毒素慮不出去,反射到臉上,所以臉色黑.

《五竅》:
肝開竅於目:
肝臟不好眼睛乾乾澀澀。

心開竅於舌:
心臟不好的人影響中樞神經,吐字不清。

脾開竅於口唇:
脾胃不和,
口淡無味,
口唇無光澤。

肺開竅於鼻:
肺功能不好,
會引起鼻塞,鼻炎,鼻竇炎。

腎開竅於耳:
腎功能不好會引起耳鳴,
耳聾,中耳炎,鬧耳底。

《五體》:
肝主筋和指甲:
久走傷筋,筋傷肝衰,肝好筋自然柔軟,肝不好腿抽筋,指甲有豎紋,不光滑。

心主臉:
心臟不好的人早晨起來臉浮腫。

脾主肌肉:
脾胃不和,
肌肉就不發達,四肢無力。

肺主皮毛:
肺功能不強,頭髮乾燥,
汗毛孔粗,皮膚無光澤。

腎主骨:
腎功能不強時,影響骨骼健康。

《五志》
肝:情緒會傷肝,怒則傷肝脾氣暴躁,控制不了天氣,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心:喜則傷心,注意心情,樂極生悲,不要去那種過於激動的場合。

脾:思則傷脾。現在來自個方面非壓力很大,情緒緊張,思慮過度,導致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面黃肌瘦。

肺:悲憂傷肺,中國四大名著《紅樓夢》中林黛玉,悲也悲,喜也悲,悲傷過度,不停咳嗽,時間久了開始咳血,形成肺結核而死。

腎:恐則傷腎.驚嚇刺激腎功能,膀胱內氣功能不好,您就說:嚇得屁滾尿流。



肝在五行屬木,主疏泄,魂之處,藏血,其華在爪,其充在筋,開竅於目,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與膽相表裏。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表現在調節精神情志,促進消化吸收,以及維持氣血、津液的運行三方面。

五臟的生理(肝)


中醫認為肝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主筋,開竅於目,其華在爪.

主免疫,肝有解毒功能.

2.肝藏血,肝是血液的儲存器,向心臟供血.

3.主謀慮,考慮判斷事情的能力與肝膽有關.

4.主筋,其華在於爪.久走傷筋,筋傷肝衰.

5.開竅於目 由於肝膽經絡走向眼睛,肝膽有病變會影響眼部.

6.消化 膽汁是由肝臟分泌進入膽囊和十支腸,幫助腸道消化吸收營養.病變出現上逆苦水,消化不良,胃脹,腹脹.

7.絡膽  出現膽結實,膽囊炎等.

心臟「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
主神志,主血脈,
在液為汗,開竅於舌。

心為神之舍,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陽,起著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作用。

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在小腸與心之間相互絡屬,與小腸相表裏。

脾在五行屬土,主藏,統血,謂之主,開竅於口,主肌肉,運化水谷(營養物質),主升清,後天之本,主四肢,其華在唇,統血益氣,在志為思,藏意生思,思傷脾。在液為涎;藏營,司運動,與胃相表裏。在解剖上,中醫的脾是倉廩之官。

五臟的生理(心)


中醫認為心主血脈,為人體血液動力所在,並認為心主神志,開竅於舌,其華在面.

1.心是推動血脈運行的臟器,屬火,是泵.它的功能出現問題,整個五臟六腑都出現問題.

2.主思維 每個臟器與神經都有關係.古人把神賦予心,由陰氣,陽氣相互作用而成,精神體現人的意志.把魂賦予肝,魂是隨著精神而活動叫靈魂.如:痰迷心竅---癲癇(西醫).

3.心主汗,汗為心之液.過多的流汗會導致心臟衰竭.自汗,盜汗,手足潮濕也說明心臟有病變.

4.心開竅於舌 心有病變在舌反映出來.舌為心之苗.心血不足舌質淡白,心火旺(上)則舌質紅,甚至舌體糜爛.心血淤滯舌質紫暗或現瘀點,瘀班.

5.絡小腸  心有火使小腸受熱,受熱的水分進入膀胱.出現尿痛,尿澀,尿熱甚至尿血.



五臟的生理(脾)


中醫所指的脾,主要指消化吸收功能而言,脾主暈化通血,主肌肉及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於唇.

脾與胃有經絡關係,胃是容納與腐熟食物.脾是吸收輸送營養到心,肝,腎,胃,肺,大腦和四肢.

2.脾生血 主運化,它將營養輸送到血液中.

3.脾通血 脾臟有統攝血液在血管中流動的能力.

4.脾主肌肉 脾健康肌肉發達有力.

5.脾主四肢 功能好,四肢有力.

6.脾向全身控制提供水液.脾臟輸布功能紊亂全身浮腫.

7.絡胃 胃寒則脾濕.


肺在五行屬金,主宣散、肅降,開竅於鼻,與大腸相表裏。腎藏精,主骨生髓,其華在髮,在五行屬水,開竅於耳,先天之本,與膀胱相表裏。

五臟的生理(肺)


肺是宰相,開竅於鼻,配合心控制全身,也參與意識活動,憂悲易傷肺.

主呼吸.

通調水道.水道不通會出現浮腫.

3.主皮毛  皮毛感受到氣溫,疼痛首先反射到肺.

4.絡於大腸.


五臟的生理(腎)

腎中醫認為腎的功能是藏精,生髓,生骨,為生育發育之源,又主納氣,主水,開竅於耳及二陰,其華在於發.

1.血液循環的過濾器.

2.腎主生殖.

3.腎主水(泌尿).

4.腎主骨生髓,通於腦"其華在發".

5.腎納氣 人體呼吸雖然是肺所生,但吸入之氣必須納於腎.

6.絡膀光.

7.腎開竅於耳及二陰.

六腑的生理(膽)


膽附於肝. 內藏"膽汁",膽汁注入大腸,促進食物消化.膽氣與人的精神情志有關.驚悸,失眠,多夢,等精神情志症狀,也從膽方面治療.膽病:嘔吐苦水,膽液外溢身,面目發黃等症狀.

六腑的生理(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1.胃

胃主主受納,腐熟水谷. 中醫稱胃:山谷之海.胃謂後天之本,人以胃氣為本.胃氣不衰病愉快.

2.小腸

小腸分清濁. 清為精養.濁為糟粕. 吸收精養,經脾輸送身體個部分利用,剩餘水.下輸膀胱.小腸病變,影響消化,小便異常.

3.大腸 大腸接受小腸下注物.大腸虛:腸鳴,大便瀉等.大腸實:大便秘等.

4.膀胱 膀胱是人體水的代謝器官之一.津液通過下焦陽氣,而為尿排除體外.

5.三焦 三焦總司人體汽化,水谷精微生化精養,水液代謝.上焦司呼吸主血脈,謂氣.中焦熟水谷,吸精養通肺化生營血.下焦分清濁.

五臟的病變反映

1.腎:腰酸腿痛,腿沉,小便不順,下肢浮腫,頭暈,耳鳴,性冷淡,高血壓,不育症,結石,炎症,關節痛,呵喘不止.

2.肝 :口乾苦,耳鳴,聾,偏頭痛,手腳抽筋肝區痛沉,易怒,多疑,噁心,嘔吐,易感冒,經期不正常,行走不穩等.

3.脾:口臭酸,食慾退,愛睡,頭身沉重,皮膚瘙癢,胃反酸,隱痛,口,鼻,牙出血,便血,大失血等.

4.肺 呵喘,咽干,多痰,浮腫,口鼻皮膚乾燥,呼吸無力,大便干稀不定.

5.心:胸悶氣短,心率不齊,胸心痛,失眠多夢,多汗,眩暈,口舌青紫,心悸,口舌生瘡.

五臟病變臉部的反映

1.腎:顴骨到耳之間,到下巴為腎反射區.

2.肝:鼻樑中段和兩側為肝膽反射區.

3.脾:鼻子尖是脾,兩側是胃.

4.肺:前額和兩眉中間是肺.

5.心:額頭,兩眼間是心,心血官反映區.

6.小腸:鼻翅到眼外角是小腸.

7.大腸:鼻翅兩側大腸.

8.腦:兩眉間.

9.生殖系統:上下嘴唇.

10.心 壓力:印堂上.突發變化有病變,顏色發白,黑斑,紅,膿包,紅絲等.

內分泌(激素)

1.甲狀腺:喉部.調節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等基本生理過程.

2.甲狀旁腺:棕黃色大豆大小的小體.調節鈣代謝.不足,血鈣下降,手足抽筋.亢進易骨折.

3.腎上腺:

4.腦垂體:生長素.催乳素.黑色細胞刺激素.促激素.

5.松果體:7歲後萎縮,具有抑制性成熟.

6.胰島腺:控制碳水化合物的代謝.

7.生殖腺.激素,黃體(女).

不要保持一種姿勢

人體的坐、臥、站、走、看、思六種本能,不能勞累過度,否則會影響健康。

久坐傷肉:長坐不動,血液停滯,會使臀部以及下肢肌肉纖維萎縮,引起肌肉伸縮無力。同時長坐還影響消化器官正常功能,形成消化不良,胃滿漲氣,食欲不振,導致胃疾。

久臥傷體:長期臥床不起,嗜睡不動易使新陳代謝功能低下,精神萎靡不振,無精打采,疲倦不堪,全身無力。

久站傷骨:長站會影響下肢靜脈血流上行回流不暢,極易引起下肢靜脈曲張和足部麻木,還可出現足背面浮腫。由於長站,關節僵直,關節不活,腰背酸痛,重者還會引起關節炎的發作。

久走傷筋:飯後散步,對身體有益。但徒步長走,會造成下肢關節韌帶過度疲勞,引起韌帶拉傷等症狀,尤其是老年人更易產生此類情況。

久看傷血:看書看物時間過長,會使眼肌和視網膜疲勞。眼肌麻痹,視物不清,模糊重影,中醫稱曰「目矚肝」、「肝藏血」,故謂之肝血不足,長看傷血也。

久思傷神:長思會頭暈痛,影響睡眠,造成神經衰弱等症。

【認識身體】


五臟六腑十二經絡
《整理2018.12.31》

《中醫治病六大醫術》
《十二經絡奇經八脈》
《手指》
《眼睛》
《十二經絡原穴 》
《十二經絡穴道名稱》
《舒筋活絡清熱解毒八邪穴》
《剛剛睡醒的一剎那》
《注音養生》

未整理穴道
https://www.google.com.tw/amp/www.epochtimes.com/b5/14/12/17/n4320762.htm/amp
~~~~~~~~~~~~~~~~~~~
http://toments.com/251916/

http://acupun.site/pictures.aspx

★★★★★★★★★★★★★★★★★★★★★★★★★★★★★★★★★★★★★★★★★★
~~~~~~~~~~~~~~~~~~~~
《開穴位》
靜心就能
引導宇宙的能量,
調整自己的身體

一句話:
在引導宇宙能量時什麼都別去想
在淨空無意識狀態下傳輸越順暢
反正什麼都別想做就對了

療程做完後再檢視療效
看看療癒的能量強不強

加強「相信」的力量
練習完全相信自己有能力
也相信自己的細胞有能力

越來越相信
意念的力量很強大

只是自己願不願意
相信自己也有能力

我會跟自己說:
你辛苦了,可以了,沒事了,
不管是不是上輩子有什麼原因,或者這一世什麼原因造成,
我都相信你一直都是好的,
已經沒事了,你會好起來,
你有自癒修復的能力。

長生學
藉著人體導引宇宙能量來幫助
自身及他人治病的一種方法。

這些乃是心靈與愛心
結合宇宙能量所產生的效果。
人一生下來,就是宇宙的一部份,這是一種密切而無法分割的事實;從呼吸、吃飯、睡覺,週而復始的生活著。

誰都不能避免生、老、病、死的歷程,在這生命的過程中,苦樂皆有。   

大多數的人都為生活而忙碌,無暇仔細去深思生命的義意,反而盡量地在享受人生,而不去管未來可能發生的的苦難;但是在人生的路途上,如果不未雨綢繆的話,一旦病痛或災禍到來時,將束手無策。

因此,在日常生活上,應該對未來生活多做些準備,那將使我們的身心受益無窮。   

長生學將人體系統區分為七大主要穴道。穴道在中國各大宗教中稱為『輪』;醫學、武術稱之為穴,梵文稱為『CHAKRA』,長生學為方便教學,皆以C為穴道之代號。

例如:
第七穴道,即以C7稱之。
人體有七個主要穴道。這七個穴道分別從頭頂延著後腦背脊骨一直到尾椎下。每個穴道都各有它本身的功能,經由老師的導引,開啟閉塞的穴道後,宇宙能便可直接進入人體,轉化為人體能,經由相關的穴道旋入人體產生作用,於體內不斷的活動,調理著身體上的精、氣、神的健康活動。

如果這些穴道不能在正常的現象下活動時,人體將會產生多種疾病。故長生學最終目的,在於自療及治別人的病苦,使人們走向健康之路;相信長生學必將是二十一世紀最實用的人體身心保健醫學。

試著冥想放空,
引導大量的光充滿自己,
擴散出去,會很有療效的。

我們都是光的本源
我現在認為我可以把
長生學加到我的遠據傳輸裡!

例如:
我要治我爸的頭,我就冥想我用長生學的手,把我爸的影像拉到我的面前,我把能量引導到他的頭上,就對了吧!

因為單純專一,就不會太散亂,目標不集中。就如我一天只給孩子一個遊戲一樣!專注力很重要

李小龍曾經還有講過那些話,
除了這句話之外,最讓我動容的是「我不害怕曾經練過一萬種踢法的人,但我害怕一種踢法練過一萬次的人。」

一個功夫這麼厲害的人,
提醒我自己不忘的那句話
「成功沒有奇蹟,只有累積。」

~~~~~~~~~~~~~~~~~~~~

★調節穴位(按壓柔)
【整理2018.11.3】
原穴
就是原氣
臟腑原氣
經過留止的地方

絡穴就是
聯絡兩經的穴位

《連結心臟》
1.少陰心經(少府)行穴
2.厥陰心包(內關)絡穴


※合谷(穴手)(姆指~食指)
頭頸部的開關
*經痛胃痛
頭痛。降血壓高。 

※內關(手)
心臟肺胸腔(氣會動)
手腕橫紋三指兩筋裡之間。

※郄門穴(手)
手肘中間往手腕上
一指兩筋裡之間

急救心絞痛心臟不適
先壓左手60下
左手離心臟近
再按右手60下

血氣流通開
就迎刃而解

※足三里
胃脹
(胃經主流支流相交處)
用兩手按壓力道夠
關結凹陷處四指寬
按壓骨頭的外緣交結處。

左右腳一邊100下2秒壓一下。

※沖陽下穴
(腳.食指~中指)
降高血壓(理氣)

※太沖穴
(腳.姆指~食指)
降高血壓(理氣)


穴名《郄門》
郄,孔隙;
門,門戶。
穴當手厥陰心包經之郄,
為神氣出入之處,故名。

【功效】
寧心、安神、泄熱。

古典:
「急救心痛」、心悸、胸痛、咳血、嘔吐、嘔血、癲狂、驚恐、畏人、神氣不足、久瘧不瘥、五心煩熱、肘臂攣痛、疔瘡、胸疽、久痔、鼻衄。

現代:
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冠心病、心絞痛、心動過速、胸膜炎、膈肌痙攣。

【配穴】
咯血:曲池、郄門、三陽絡。



醫的經絡學角度上講,十二經絡的「井」穴都位於手足之端(足少陰腎經湧泉穴除外),是兩經脈氣流的交接要點,古人把經氣運行過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變化來形容。

從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分為井穴、滎穴、輸穴、經穴、合穴,把位於手足之端的井穴喻作水的源頭,是經氣所出的部位,因此,經常刺激這些部位,就可以通氣血、調經脈,使陰陽平衡、協調,從而達到治病祛邪的目的。



★★★
《中醫治病六大醫術》
包括:
砭、針、灸、藥、按蹺、導引。

中醫,研究人體生理、病例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起源於原始社會,相關理論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是經過歷朝歷代的不斷實踐、總結和提煉而形成的醫學體系。

《砭——砭術》
砭術又稱砭石治療。砭石是一種能治病的石頭。上品砭石有安神、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可以發出許多對人體有益的遠紅外射線和超聲波脈衝,促進血液微循環、調理新陳代謝。

砭石療法現代即指刮痧療法,只不過目前刮痧所有的器具由砭石,拓展到玉石、水牛角等材質,具有疏通經絡、排出毒素、加速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針——針法》
我們生活中所熟悉的「針灸」實際包含兩個中醫醫術:針法和灸法。

針法即指用針具(通常指毫針)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對人體特定部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灸——灸法》
「灸」字由「久」和「火」構成,意為長時間用火燒灼。

中醫學中講: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即指這裡的「灸法」——用艾葉等製成艾炷或艾卷,燒灼或燻烤人身的穴位,可以起到溫經散寒、舒筋活血、消腫止痛的作用。 現在用的中草藥製成的泥灸、一次性熱力貼等也可歸屬於「灸」的範疇。

《藥——湯藥》
湯藥指用水煎服的中藥。現代工藝的進步,迎合市場需求,研發出很多現成可用,適應急需,存貯方便的中成藥。

《按蹺》
按:用手按摩;
蹺:用腳按摩。

按蹺現在即指推拿,指運用推、拿、按、摩、揉、捏、點、拍等形式多樣的手法,運用自己的雙手作用於病患的體表、受傷的部位、不適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以期達到疏通經絡、推行氣血、扶傷止痛、祛邪扶正、調和陰陽的療效。

《導引術》
導引術是常用的一種養生術。「導」指導氣,「引」指引體,通俗來說就是「呼吸運動」與「肢體運動」。

說到這,相信很多朋友就知道了:最古老的「五禽戲」,現在的「太極」「八段錦」」氣功「等即為導引術,甚至可以說學生課間體操、一些瑜伽也有對於導引術的運用。
~~~~~~~~~~~~~~~~~~~~

★★★★★★★★★★
膽為主決斷作用,
剛正果決且不偏不倚,
公正、果斷,謀慮貴於得中。

脾為(諫議之官)
反應問題,若君上有過,忠直之臣必犯顏諫。是向君主反映問題的「諫官」。脾在身體的中央,負責機體的運化,布散精氣。人體哪裡出現問題,脾就會把信息傳遞出。

小腸:
接受容納營養
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
受盛:接受、以器盛物的意思。
化物:具有變化、消化、化生。

三焦:
水霸水庫的開關
上中下焦決定流疏,疏導。

~~~~~~~~~~~~~~~~~~~~


~~~~~~~~~~~~~~~~~~~~

~~~~~~~~~~~~~~~~~~~~

~~~~~~~~~~~~~~~~~~~
《臟腑的五行屬性》:
木=肝、膽
火=心、小腸、心包、三焦
土=脾、胃
金=肺、大腸
水=腎、膀胱

《臟的五行》
相生:
肝木→心火→
脾土→肺金→腎水

相剋:
肝(木)剋脾(土)
心(火)剋肺(金)
脾(土)剋腎(水)
肺(金)剋肝(木)
腎(水)剋心(火)

《腑的五行》
相生:
膽木→小腸火→
胃土→大腸金→膀胱水

相剋:
膽(木)剋胃(土)
小腸(火)剋大腸(金)
胃(土)剋膀胱(水)
大腸(金)剋膽(木)
膀胱(水)剋小腸(火)

《五臟六腑五行》

相生:
肝膽(木)→心大腸(火)→
脾胃(土)→肺小腸(金)→
腎膀胱(水)

相剋:
肝膽(木)剋脾胃(土)
心小腸(火)剋肺大腸(金)
脾胃(土)剋腎膀胱(水)
肺大腸(金)剋肝膽(木)
腎膀胱(水)剋心小腸(火)



~~~~~~~~~~~~~~~~~~~~
★★★
《眼睛》
目上:
足太陽(膀胱經)。

目下:
任脈、
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 。 

目內眦:
陰蹻脈、
陽蹻脈、
手少陰(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太陽(膀胱經)。

目外眦:
手少陽(三焦經 )、
足少陽(膽經)。

兩目之間:督脈。

眼睛的開闔:
足太陽(膀胱經)、
足陽明(胃經)、
陰蹻脈、陽蹻脈。

眼通五臟,氣貫五輪。”

黑睛為風輪,通於肝臟。
白睛為氣輪,通於肺臟。
瞳仁為水輪,通於腎臟。
眼胞則是肉輪,通於脾臟。
眼睛的內外眦為血輪,通於心臟。

~~~~~~~~~~~~~~~~~~~~★★★
《手指》
大拇指:手太陰(肺經)     
食指:手陽明(大腸經)
中指:手厥陰(心包經)
無名子:手少陽(三焦經)
小指: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

~~~~~~~~~~~~~~~~~~~~
★★★
《十二經絡原穴 》
“原”,含本原、真元之義。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於十二經絡四肢部的腧穴。原穴是臟腑的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原氣來源於臍下腎間,是人體生命的本源, 通過三焦運行於五臟六腑,通達頭身四肢,是十二經絡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由於古人將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對應身體十二條經絡,每條經絡又聯繫著相應的臟腑各司其職,所以養生不僅要符合一年四季節氣的變化,更要符合每天十二時辰的規律。一天之序始於寅,終於丑。經氣之序起於肺,終於肝。因此臟腑發生疾病時,就會反映到相應的原穴上來,通過原穴的各種異常變化,又可推知臟腑的盛衰。在臨床上,針刺或按揉"原穴"能使三焦原氣通達,調節臟腑經絡功能,從而達到維護正氣,抗禦病邪的作用。

十二原穴多分佈於十二經絡腕踝關節、踝關節附近,各有一個原穴,合為十二原穴。 陰經之原穴與五輸穴中的輸穴同穴名,同部位,實為一穴,即所謂 “ 陰經以輸為原 , 陰經之輸並於原 ”。陽經之原穴位於五輸穴中的腧穴之後,既另置一原。

★十二原穴

●太淵( 原穴、輸穴 )
【經絡】手太陰肺經
【時辰】寅時 3時至5時
【功效】宣肺平喘,清咽消腫,復脈。

●合谷( 原穴 ) 
【經絡】手陽明大腸經
【時辰】卯時 5時至7時
【功效】疏散風邪,開關通竅,清泄肺氣,和胃通腸,調經引產。

●衝陽( 原穴 )
【經絡】足陽明胃經
【時辰】辰時 7時至9時
【功效】扶土化濕,和胃寧神。

●太白( 原穴 、輸穴)
【經絡】足太陰脾經
【時辰】已時 9時至11時
【功效】扶脾土,和中焦,調氣機,助運化。

●神門( 原穴、輸穴 ) 
【經絡】手少陰心經
【時辰】午時 11時至13時
【功效】安神寧心,清火涼營,清心熱,調氣逆。

●腕骨( 原穴 )  
【經絡】手太陽小腸經
【時辰】未時 13時至15時
【功效】疏太陽經邪,清小腸濕熱。

●京骨( 原穴 )
【經絡】足太陽膀胱經
【時辰】申時 15時至17時
【功效】祛風熱、清頭目、利腰膝。

●太谿( 原穴、輸穴 )
【經絡】足少陰腎經
【時辰】酉時 17時至19時
【功效】益腎、降火。

●大陵( 原穴、輸穴)
【經絡】手厥陰心包絡 
【時辰】戌時 19時至21時
【功效】清心、寧神。

●陽池( 原穴 )
【經絡】手少陽三焦經
【時辰】亥時 21時至23時
【功效】調三焦原氣。

●丘墟( 原穴 )
【經絡】足少陽膽經
【時辰】子時 23時至1時
【功效】舒筋、利胸脅、明目、清熱。

●太衝( 原穴、輸穴 )
【經絡】足厥陰肝經
【時辰】丑時 1時至3時
【功效】平肝熄風、清熱利膽、明目。

❉平時可用指腹、指關節或圓珠筆進行穴位點按刺激,力量可由輕到重逐漸加力,直至刺激部位微微發熱為止。用指腹或指關節操作可以揉按穴位處5秒左右,再深層按壓1至2秒,揉按穴位時會有酸痛電麻感,以可以承受的範圍進行,每次各3至5分鐘,循序漸進至各穴位適應後,可以慢慢拉長時間至15分鐘以上。

◆同名經絡:同名經在心胸部或頭面部相連接,使手足產生直接的聯繫。操作時,選用同名經的穴位來治療本經疾病,可獲滿意療效。

◆屬絡配合:十二經絡中,每一條經絡必和一個臟腑相統屬,又必和另一個臟腑相聯絡。這種臟腑統屬跟聯絡關係,必須陰經與陽經配合,陰經屬臟、陽經屬腑。因此每一條經絡也可說明一臟一腑的緊密聯接。

◆表裏配合:四肢內外兩側的相對經絡互為表裏,在四肢末端相連接,如此共可分作六組,這種表裏關係加強了臟腑經絡之間的聯繫,據此而有表裏經取穴法。

★十二經絡表裏關係如下: 

手太陰肺經 與 手陽明大腸經 相表裏, 
足太陰脾經 與 足陽明胃經 相表裏, 
手少陰心經 與 手太陽小腸經 相表裏, 
足少陰腎經 與 足太陽膀胱經 相表裏, 
手厥陰心包經 與 手少陽三焦經 相表裏, 
足厥陰肝經 與 足少陽膽經 相表裏。

表參道關心您:人體奧妙無窮,順應於自然,與天地萬物共同生存,從遠久的古代醫學就已對人體有了深入的認識和研究,現代人也越來越認識到傳統醫學的治療保健作用。人體是一個小宇宙,身體充滿了重重機關,像似密密麻麻的網絡縱橫交錯,每一個穴位,像是身體的鎖或樞紐,只要開鎖或按鈕,就能啟動相關經絡組織、機關、器官的通路。按摩刺激穴位能發揮激發和調整經氣的功效,進而影響臟腑組織的功能,調節人體生理、病理狀況,使百脈疏通、五臟安和。

~~~~~~~~~~~~~~~~~~~~
★★★

~~~~~~~~~~~~~~~~~~~~

★《舒筋活絡清熱解毒八邪穴》
八邪穴,位於手背部、五個手指間的歧骨部中央,由拇指到小指依次叫做「大都穴」、「上都穴」、「中都穴」和「下都穴」。每側四穴,左右共八穴。

雙手這八個可祛病邪的穴道,
稱為「八邪穴」。

◎常按摩可治療手腳冰冷。

◎上火的眼睛痛、頭痛、咽喉痛都可刺激按摩清熱。

◎有手指關節疾病者,可以常按摩刺激。

【類屬】上肢奇穴

位置:位於手指背側,微握拳,第1至第5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左右兩側共八穴。

穴位:微握拳,在第1至第5指間的縫紋端,或手指蹼緣上赤白肉際中點處取穴。

作用:祛風通絡、清熱解毒、舒筋活絡。

主治:煩熱、頭痛、項痛、咽痛 、齒痛、瘧疾、 破傷風、手指麻木 、手指拘攣、手背紅腫、手指關節疾病等。

按摩方式:用另一隻手,姆指跟食指夾壓或圓珠筆進行穴位點按刺激。指縫較窄者可以用另一隻手食指指腹或指關節按壓穴位處刺激,力量可由輕到重逐漸加力,直至刺激部位微微發熱為止。每次3至5分鐘,至各部位適應後,可以慢慢拉長時間至20分鐘以上。穴位刺激完後,在適量喝杯溫開水

經常按摩八邪穴
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溫暖手腳,活絡體內循環代謝,減少體內毒素形成。甚至有上火症狀時,例如眼睛痛、頭痛、咽喉痛等現象,也能獲得緩解。
~~~~~~~~~~~~~~~~~~~~

★《剛剛睡醒的一剎那》
早上清醒
被子的距離從床窩出來
真的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清晨都是
急性心梗、腦梗的多發時刻!

據調查
70%-80%心腦血管疾病的
發生都是在早晨6-10點。
不管是冬天夏天要注意!

醒來第一件事不是
刷牙洗臉穿衣服
趕著上班吃早餐

臨床觀察發現,
清晨是冠心病、
突發心肌梗死、高血壓等
突發中風的多發時刻。

★其中,最危險的時候,
就是我們「剛剛睡醒的一剎那」!

如果一睡醒就匆匆起床穿衣服,
身體從長時間的休息狀態,突然改變體位進入到「活動狀態」,人體交感神經係統被迅速激活。老年人調節能力差,易發生體位高血壓。 

再者,
經過一晚上的人體處於靜止狀態,
血液粘稠度增高,血管阻塞發生幾率大,也有可能會加劇供血不足,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按中醫來說,
剛剛醒來的時候,
是陰氣和陽氣轉化的關鍵時刻。

所以說,
心臟功能欠佳、有冠心病、高血壓、
糖尿病、動脈硬化、高血脂的人,
簡單一些,年齡在40歲以上的人,
都要注意,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不是馬上起床穿衣服! 

※第一:《花十分鐘喚醒身體》

中國中醫科學院
望京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王澤民

在早上醒來後有一套自己的方法,這套方法是有確確實實的理論依據和效果證實的,大家都可以跟著來做做。

★《推腹2分鐘》:
舒肝理氣、開胃健脾

王澤民說,他自己醒來的第一件事也不是起床,而是推腹。因為推腹的過程中胃經、脾經、膽經等經絡區域的穴位都可以按摩到。

所以經常推腹
可以達到舒肝理氣、
開胃健脾,補腎養心的效果。

王澤民還介紹說:
「我奶奶生前因為胃痛,常用此方法保健,後來不知不覺胃痛的毛病就好了,她發現每天推腹還可以促進睡眠,所以一直堅持著,有時候每晚還推腹20~30分鐘,九十九歲才去世。」

【做法】
雙手平齊放在胸口,手掌朝下,
指尖對著指尖慢慢地稍稍用力往下推至肚臍眼以下,循環推20次。 

★《按穴5分鐘》:
匿藏情誌、氣順神寧

明代針灸學家
高武編的《百症賦》裏說:
「建裏、內關,掃盡胸中之苦悶」,
意思是說刺激建裏、內關兩個穴位,
能夠緩解胸中苦悶,一掃而盡。

王澤民說,
「前幾天和一位103歲的老人聊天時,他說每天早上醒來後先會把全身的穴位按摩30分鐘再起床。這個方法老年人還可以做到」

像年輕人
還要上班,花三四分鐘按揉一下
足三裏、三陰交、曲池、合穀、
內關等穴位,就可以了。

中醫認為冬季養生也要將情誌匿藏起來,不可以像春天一樣精神外露,而是應該始終處於一種收斂的狀態。

所以每天堅持按內關穴,
整個冬天都會感覺氣順神寧。

【做法】
取足三裏、三陰交、曲池、合穀、內關五個穴位,每個穴位用大拇指按揉,每個穴位按摩一分鐘,兩側都要按到。

★《提肛3分鐘》:
升提陽氣、防痔瘡。

四季之中,冬季是藏的季節。
冬天夜長晝短,就是為了讓陽氣得到充分的閉藏,這樣來年春天才有足夠的陽氣升發。

中醫認為,經常提肛可以升提陽氣,陽氣的溫煦作用能使各個臟腑都能盡職盡責地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 

除此之外,王澤民還介紹說,
「老年人經常提肛還可以防治脫肛、痔瘡、尿頻等疾病」。

【做法】
兩腿分開與肩同寬,
兩手自然伸直,放在大腿的兩側,
全身放鬆自然意守肛門,
一提一縮,做個兩三分鐘的提肛運動。

※第二件事:《喝一杯水喚醒血液》

著名睡眠醫學專家、北京朝陽醫院呼吸疾病研究所睡眠呼吸疾病診療中心主任 郭兮恆教授介紹:

清晨的第一杯水非常重要,
它可以喚醒你的身體,
告訴你新的一天要開始了。

人體在夜晚睡覺的時候,從尿、皮膚、呼吸中消耗了大量的水分,早晨起床後人體會處於一種生理性缺水的狀態。

一個晚上人體流失的水分約有「450毫升」,晨起喝水可以補充身體代謝失去的水分。

有的人喜歡早上起床後喝冰箱裏的冰水,覺得這樣最提神。其實,這麼做是錯的,因為此時腸胃都已排空,過冷或過燙的水都會刺激到腸胃,引起腸胃不適。起床後,應喝與體溫或室溫相同的開水,天冷時可喝溫開水。

【做法】
建議大家在床頭放一杯溫水,怕冷掉的可以放暖瓶內隨喝隨倒,也可以放個保溫杯,上面10分鐘的操做完之後,喝一杯溫水。

※第三:《打開床頭燈喚醒眼睛》

「看看遠方,動動眼睛。」
如果上面兩件事做完了還覺得困,就可以伸手把床頭燈打開,天氣好就把窗簾拉開,見見光,很快就會覺得精神滿滿不想賴床~

一天之計在於晨,
防病的關鍵也是早晨!

心臟功能欠佳、有冠心病、
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高血脂的人,再簡單一些,年齡在40歲以上的人,都建議按照這個來做哦~
~~~~~~~~~~~~~~~~~~~~


~~~~~~~~~~~~~~~~~~~~
★★★
《生活上知識》

十二經脈
五臟六腑加上心包經
形成所謂的「十二經脈」

是人體
運通氣血的主要通路

表即是外部
裡即是內部
其一陰一陽互為表裡

各個臟腑器官
彼此相輔相成
相互轉化而成

五行
木能量→肝、膽
火能量→心、小腸
土能量→脾、胃
金能量→肺、大腸
水能量→腎、膀胱

★【脾胃】
胃主受納,脾司運化,

脾胃同居中焦。
脾為陰,胃為陽。
脾為藏,胃為腑。
一藏一腑,互為表裡。

相互為用,
發生病變時,
則相互影響。

所謂病變,實際關係到
人體對水穀的受納、
運化、輸布的全部過程。

脾胃是
身體養份糧倉

掌管身體的
能量吸收與分配
食物得靠脾運化
才能轉變成精華

由於脾主管消化運送
食物吃進肚子後的第一
道工序,就是由脾在處理

脾胃為後天之本
人體的五臟六腑
皆靠脾胃的滋養
後天生命得以維持

人體身上
大大小小的毛病
很多可能都是因為
脾胃問題衍生而得

《老老恒言》提到:

凡食總以少為有益
脾易磨運,
乃化精華,

否則極補之物,
多食反至受傷,
故曰少食以安脾也。

吃飯
只吃七分飽
才是養脾之道。

脾胃
為身體的糧倉
營養精華所在
掌管身體

*運化
*吸收
*營養分配

生冷食物
不可食用
水果宜餐後吃
空腹請勿喝生冷蔬果汁

生菜、生肉、冰冷食物飲料
易傷脾胃陽氣,不可食用。

大部分水果
偏寒性,又屬生的食物,

空腹食用
易傷脾胃陽氣,宜忌之。

若要食用水果,
宜餐後30分鐘或1小時後食用。

另外,
身體白天陽旺、晚上陰盛,
建議晚餐不吃水果,
以免身體寒濕過重,有礙健康。

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
就必須「顧好腸胃」

我們都知道,
多吃富含膳食纖維
以及營養素的五穀雜糧
能幫助腸胃蠕動,
對身體有許多好處。


近年來養生當道,
未經「精緻化」的粗糧食物蔚為風潮,但除了大家較常聽到的小麥、糙米、薏仁外,其他像是薯類、雜豆類以及股累都可以算是「雜糧」的一種,


吃小麥要吃(未精緻化)的

不要吃小麥(加工或發酵)
麵包、饅頭


養脾胃,
就是三餐吃五穀(白飯)

用餐不宜
喝大量湯水
吃流質食物

用餐時喝大量湯水
或吃過多流質食物
會稀釋胃液而消化不良宜忌之。

若要喝湯水
建議餐前先喝一些即可。

【小嬰兒→小孩】

喝奶
(吃流質的食物)

直接跳到
吃飯(不吃米粥)

第一養脾胃
第二訓練,小孩咀嚼

【十二經脈】

五臟六腑《養身》

https://www.google.com/amp/s/kknews.cc/health/gzjk2ql.amp


~~~~~~~~~~~~~~~~~~~~
五臟六腑加上心包經
形成所謂的「十二經脈」
是人體運通氣血的主要通路。

「表」即是外部。
「裡」即是內部。
其一陰一陽互為表裡。

各個臟腑器官
彼此相輔相成
相互轉化而成

五行
木能量→肝、膽
火能量→心、小腸
土能量→脾、胃
金能量→肺、大腸
水能量→腎、膀胱
~~~~~~~~~~~~~~~~~~~~
★【脾胃】
胃主受納,脾司運化,

脾胃同居中焦。
脾為陰,胃為陽。
脾為藏,胃為腑。
一藏一腑,互為表裡。

相互為用,
發生病變時,
則相互影響。

所謂病變,實際關係到
人體對水穀的受納、
運化、輸布的全部過程。

脾胃是
身體養份糧倉

掌管身體的
能量吸收與分配
食物得靠脾運化
才能轉變成精華

由於脾主管消化運送
食物吃進肚子後的第一
道工序,就是由脾在處理

脾胃為後天之本
人體的五臟六腑
皆靠脾胃的滋養
後天生命得以維持

人體身上
大大小小的毛病
很多可能都是因為
脾胃問題衍生而得

《老老恒言》提到:

凡食總以少為有益
脾易磨運,
乃化精華,

否則極補之物,
多食反至受傷,
故曰少食以安脾也。

吃飯
只吃七分飽
才是養脾之道。

脾胃
為身體的糧倉
營養精華所在
掌管身體

*運化
*吸收
*營養分配

生冷食物
不可食用
水果宜餐後吃
空腹請勿喝生冷蔬果汁

生菜、生肉、冰冷食物飲料
易傷脾胃陽氣,不可食用。

大部分水果
偏寒性,又屬生的食物,

空腹食用
易傷脾胃陽氣,宜忌之。

若要食用水果,
宜餐後30分鐘或1小時後食用。

另外,
身體白天陽旺、晚上陰盛,
建議晚餐不吃水果,
以免身體寒濕過重,有礙健康。

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
就必須「顧好腸胃」

我們都知道,
多吃富含膳食纖維
以及營養素的五穀雜糧
能幫助腸胃蠕動,
對身體有許多好處。


近年來養生當道,
未經「精緻化」的粗糧食物蔚為風潮,但除了大家較常聽到的小麥、糙米、薏仁外,其他像是薯類、雜豆類以及股累都可以算是「雜糧」的一種,


吃小麥要吃(未精緻化)的

不要吃小麥(加工或發酵)
麵包、饅頭


養脾胃,
就是三餐吃五穀(白飯)

用餐不宜
喝大量湯水
吃流質食物

用餐時喝大量湯水
或吃過多流質食物
會稀釋胃液而消化不良宜忌之。

若要喝湯水
建議餐前先喝一些即可。

【小嬰兒→小孩】

喝奶
(吃流質的食物)

直接跳到
吃飯(不吃米粥)

第一養脾胃
第二訓練,小孩咀嚼



~~~~~~~~~~~~~~~~~~~~~~~

五行2019.11.25
金木水火土對照身體部位

https://kknews.cc/zh-tw/astrology/5lbvj2l.html

https://www.coco01.today/post/607386

~~~~~~~~~~~~~~~~~~~~~~~

五行
金木水火土對照身體部位

金:皮、鼻孔、肺臟、大腸。
木:筋、眼睛、肝、膽。
水:骨、耳朵、腎臟、膀胱。
火:脈、舌頭、心臟、小腸。
土:肉、嘴巴、脾臟、胃。

★木: 
木旺得金,方成棟樑。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強木得火,方化其頑。

木能克土,土多木折; 
土弱逢木,必為傾陷。

木賴水生,水多木漂; 
水能生木,木多水縮。

★火:
火旺得土,方成相濟。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強火得土,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必見銷熔。

火賴木生,木多火熾;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土:
土旺得水,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金多土變; 
強土得金,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必為淤塞。

土賴火生,火多土焦;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金:
金旺得火,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強金得水,方挫其鋒。

金能克木,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必為砍折。

金賴土生,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金多土變。

★水:
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木多水縮; 
強水得木,方泄其勢。

水能克火,火多水干; 
火弱遇水,必不熄滅。

水賴金生,金多水濁;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81%E4%BA%8C%E5%9C%B0%E6%94%AF/2615433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geomantic/o8r5ee5.html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E2A0DwAAQBAJ&pg=PA19&lpg=PA19&dq=%E8%BE%B2%E6%9B%86%E5%8D%81%E4%BA%8C%E6%9C%88%E5%B0%8D%E6%87%89%E4%BA%94%E8%87%9F%E5%85%AD%E8%85%91&source=bl&ots=h_bGDWtDQf&sig=ACfU3U0ARA69fFzrGYdbX0q9A2WlW1RDyw&hl=zh-TW&sa=X&ved=2ahUKEwjs-LDV0fPlAhWRHqYKHa4xDZcQ6AEwAnoECAcQAQ#v=onepage&q=%E8%BE%B2%E6%9B%86%E5%8D%81%E4%BA%8C%E6%9C%88%E5%B0%8D%E6%87%89%E4%BA%94%E8%87%9F%E5%85%AD%E8%85%91&f=false

https://kknews.cc/astrology/e4yk85y.html

木:肝臟、膽
火:心臟、小腸
土:脾臟、胃
金:肺臟、大腸
水:腎臟、膀胱

木:寅(陽木)、卯(陰木)。
火:午(陽火)、巳(陰火)。
土:辰戌(陽土)、丑未(陰土)。
金:申(陽金)、酉(陰金)。
水:子(陽水)、亥(陰水)。

丑:農曆十二月,三焦。

辰:農曆三月,心包。
未:農曆六月,脾臟。
申:農曆七月,胃。
酉:農曆八月,肺臟。
戌:農曆九月,大腸。

子:農曆十一月,腎臟 。
丑:農曆十二月,三焦。
寅:農曆正月,肝臟。
卯:農曆二月, 膽。
辰:農曆三月,心包。
巳:農曆四月,小腸。
午:農曆五月,心臟。
未:農曆六月,脾臟。
申:農曆七月,胃。
酉:農曆八月,肺臟。
戌:農曆九月,大腸。
亥:農曆十月,膀胱。

卯是茂,言萬物茂也。

辰是震的意思,物經震動而長。

巳是起,指陽氣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指萬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味,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的意思,指萬物的身體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萬物之老也。

戌是滅的意思,萬物盡滅。

亥是核的意思,萬物收藏。

因為天人合一,整體全息論,五行干支,也分別把身上的所有部位,器官,全代表。

一:陽乾為腑;陰乾為臟,先看十二地支:

子:代表人體生殖系統,男腎氣,女婦科。

醜:代表肚腹,男容易大肚,糖尿病,女子宮病,卵巢畸形

寅:代表手臂和四肢,見金克,容易外傷,四肢有損。

卯:代表右目和手。

辰:代表背胸所在的器官,窠得脾胃病,胃下垂,飲食無度不節制。

巳:代表臉面五官和牙齒,容易有壞牙,臉有斑,皮膚不好,眼有疾。

午:代表心臟和腹腔,易得心腦血管病,眼疾,心慌心悸等,消化不良,和胰髒病。

未:代表脾胃和心胸,飲食和消化,有時候也代表女性病。

申:代表呼吸系統,咳疾,等。

酉:代表生殖器,肺。

戌:代表血管,三焦。

亥:代表頭,嘴,陰囊,粗血,腎和肝。

二:五行,木,火,土,金,水代表的身體部位。

1,木:肝,膽,頭,項,關節,筋脈,眼,神經,肢體,毛髮

甲:頭,膽。

乙:肝,項。

寅:臂,肢,膽,筋,脈,發,毛,風門穴

卯:肝,胸,目,手,爪,筋

2,火:小腸,心,肩,血液,經血,臉部,牙齒,舌頭,骨骼,神經,血管,血壓

丙:肩,小腸

丁:心,血液

巳:面,牙齒,心胞絡,三焦,咽喉

午:心腹,小腸,目,舌,神氣

3,土:脾,胃,肋脅,腹,背,胸,肺,肚,皮肉,腫塊

戊:胃,肋脅(天干);背,肺(地支)

辰:背,胸,項,肩,皮膚

己:脾,腹

醜:肚,腹,脾,肌,肉

未:脾,胸,胃,腹,口,唇,齒

戌:命門,胸,筋,臀,腿,膝,足

4,金:肺,大腸,肝,臍,股,聲咳,氣管,鼻,皮膚,痔瘡,呼吸系統,骨骼,牙齒

庚:腸,臍

辛:肺,股

申:聲咳,肺,大腸,筋骨,經絡,音聲

酉:肺,鼻,皮毛,聲

5,水:腎,膀胱,靜脈,足,頭,會陰,尿道,陰氣,腰,耳,子宮,腎氣,生殖系統,血液,汗

壬:膀胱,生理

癸:腎,足,精

子:會陰,耳,腰,液,溺

亥:腎,頭,陰囊,髓質,精

三;以上依古訣解析,現把歌訣分享如下:

甲是大腸辛屬肺,壬系膀胱癸腎藏。

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絡同歸入癸方。甲頭乙項丙肩求,丁心戊肋己屬腹。

子屬膀胱水道耳,醜為胞肚及脾鄉。

寅膽發脈併兩手,卯本十指內肝方。辰土為皮肩胸類,巳面齒嚥下尻肛。

午火精神司眼目,未土胃脘隔脊梁。申金大腸經絡肺,酉中精血小腸藏。

午土命門腿還足,亥水為頭及腎囊。午頭巳未兩肩均,左右二舷是辰申。

首雙肋寅戌腿,醜亥屬腳子​​為陰。幹首坤腹坎耳儔,震足巽股艮手留。

兌口離目分八卦,凡看疾病此中求。

先天所有不足,後天調補食療中。

子氣虧膽囊,丑時肝虛傍,寅弱氣管肺,卯擊腸及肛。

辰巳脾胃攻,午氣心冠痛,未時盲腸虛,申酉腎虧中。

阻血管通,亥氣淋巴腫,古人千年經,而今驗有用。

~~~~~~~~~~~~~~~~~~~~~~~
長強穴

【位置】:在尾骨端下,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作用】:鎮痙熄風,清熱利濕,固脫止瀉。

【主治】:①泄瀉,便血,便秘,痔疾,脫肛。②癲狂癇。

【類別】:督脈、足少陽、足太陰經交會穴,絡穴

腰俞穴

【位置】:在骶部、當後正中線上,適對骶管裂孔

【作用】:調經通絡,清熱利濕。

【主治】:①癲狂,癲癇。②痔疾。③腰脊強痛,下肢痿痹。④月經不調。

腰陽關穴

【位置】: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強腰補腎,調經通絡。

【主治】:①月經不調,遺精,陽痿。②腰骶痛,下肢痿痹。

命門穴


【位置】: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壯陽益腎,強壯腰膝,固精止帶,疏經調氣。


台羚 鐵弗龍TEFLON塗裝


Sponsored by 台羚

【主治】:①遺精,陽痿。②月經不調,帶下。③泄瀉。④腰脊強痛。

懸樞穴

【位置】: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溫補脾腎,強壯腰脊。

【主治】:①腰脊強痛。②泄瀉,腹痛。

脊中穴

【位置】: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健脾利濕,益腎強脊。

【主治】:①泄瀉。②黃疸。③痔疾。④癲癇。

中樞穴

【位置】: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健脾利濕,益腎強脊。

【主治】:①黃疸,嘔吐,腹脹滿。③腰脊強痛。

筋縮穴

【位置】: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止痙熄風,健脾調中。

【主治】:①癲癇。②脊強。③胃痛。

至陽穴

【位置】: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寬胸理氣,清熱利濕,健脾調中。

【主治】:①急性胃疼。②黃疸。③胸脅脹痛,咳嗽,背痛。

靈台穴

【位置】: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Audi A5 Sportback S line進化版限量升級


Sponsored by Audi

【作用】:宣肺止咳,清熱解毒。

【主治】:①急性胃疼。②疔瘡。③咳嗽,脊背強痛。

神道穴

【位置】: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養心安神,熄風止痙,清熱通絡。

【主治】:①心悸,心痛,失眠,健忘。②咳嗽,噎膈。③脊背強痛。

身柱穴

【位置】: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祛風退熱,宣肺止咳,寧心鎮痙。

【主治】:①咳嗽,氣喘。②癲癇。③脊背強痛。

陶道穴

【位置】: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宣肺解表,熄風止痙,鎮驚安神。

【主治】:①熱病,瘧疾。②頭痛,脊強。

【類別】:督脈與足太陽經交會穴

大椎穴


【位置】:在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有這『神器』字母數位、二維條碼,通通省力印!


Sponsored by Domino多米諾

【作用】:解表清熱,疏風散寒,熄風止痙,肅肺寧心。

【主治】:①熱病,瘧疾,骨蒸盜汗。②周身畏寒,感冒,目赤腫痛,頭項強痛。③癲癇。④咳喘。

【類別】:督脈、手、足三陽脈交會穴

啞門穴

【位置】:在項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0.5寸,第二頸椎棘突下緣。

【作用】:熄風止痙,通絡開竅,疏風活絡。

【主治】:①情志變化引起的精神障礙、乏力。②聾啞。③中風,舌強不語,暴瘖。④癲狂癇。⑤後頭痛,項強。⑥鼻衄。

【類別】:督脈與陽維交會穴

風府穴

【位置】:在項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中

【作用】:疏散風邪,清心開竅,通利機關。

【主治】:①中風不語,半身不遂,癲狂。②頸痛項強,眩暈,咽痛。

【類別】:督脈與陽維脈交會穴

腦戶穴

【位置】:在頭部,後髮際正中直上2.5寸,風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緣凹陷處

【作用】:散風清熱,開竅止痙。

【主治】:①頭暈,項強。②癲癇。


想吃美食免出門!上千家餐廳免費外送再享折扣$30


Sponsored by foodpanda

【類別】:督脈與足太陽經交會穴

強間穴

【位置】:在頭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4寸(腦戶上1.5寸)

【作用】:散風通絡,寧心安神。

【主治】:①頭暈,眩暈。②癲狂癇。③中風偏癱。

後頂穴

【位置】:頭部,後髮際正中直上5.5寸(腦戶上3寸)

【作用】:散風通絡,寧心安神。

【主治】:①頭痛,眩暈。②癲狂癇症。③中風偏癱。

百會穴


【位置】: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

【作用】:平肝熄風,昇陽益氣,醒腦寧神,清熱開竅。

【主治】:①眩暈,頭痛。②昏厥,中風偏癱,不語。③脫肛,陰挺。④癲狂不寐。

【類別】:督脈、足太陽經交會穴

前頂穴

【位置】: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3.5寸(百會前1.5寸)


專業消防安檢申報,立即來電洽詢【迎建消防工程】


Sponsored by 迎建消防工程

【作用】:平肝潛陽,清熱熄風。

【主治】:①頭痛,眩暈。②鼻淵。③中風偏癱,癲癇。

囟會穴

【位置】: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2寸(百會前3寸)

【作用】:平肝熄風,醒神鎮驚。

【主治】:①頭痛,眩暈。②鼻淵。③癲癇。④小兒驚癇。

上星穴

【位置】: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

【作用】:清肝明目,宣通鼻竅。

【主治】:①頭痛,目痛。②鼻淵,鼻衄。③癲狂。④中風偏癱。

神庭穴

【位置】: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0.5寸

【作用】:清肝明目,熄風止痙,通竅安神。

【主治】:①失眠,驚悸,癇症。②頭痛,眩暈。③鼻淵。

【類別】:督脈、足太陽、陽明經交會穴

素髎穴

【位置】:在面部,當鼻尖的正中央

【作用】:清熱宣肺,宣通鼻竅,蘇厥救逆。

【主治】:①昏迷,昏厥,新生兒窒息。②鼻塞、鼻衄、鼻淵、酒(查皮)鼻。③目脹痛,視物不清。④足跟痛。

水溝穴(人中)

【位置】:在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


精心製作,只飾為妳,精品級金飾,獻給有品味的妳


Sponsored by J'code真愛密碼

【作用】:開竅啟閉,蘇厥救逆,清熱化痰,寧神鎮痛。

【主治】:①暈厥,中暑,中風昏迷,精神障礙,牙關緊閉。為急救要穴。②癲狂、癇症。③急性腰痛。④胃疼不止,口喎面腫。

【類別】:督脈與手足陽明之會

兌端穴

【位置】:在面部,當上唇的尖端,人中溝下端的皮膚與唇的移行部

【作用】:清瀉胃熱,定驚止痛。

【主治】:①癲狂。②牙齦腫痛,口喎。

齦交穴

【位置】:在上唇內,唇系帶與上齒齦的相接處

【作用】:清熱明目,宣通鼻竅。

【主治】:①急性腰痛。②痔瘡出血、痔疾疼痛。③齒齦腫痛。④鼻淵。⑤癲狂。



原文網址:https://71a.xyz/z53ovK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or621 的頭像
For621

denny0932981365的部落格

For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