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4節氣】2020/4/23
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06893
~~~~~~~~~~~~~~~~~~~~~~~
【期待驚蟄】
中國古老曆法多次證明
1.始於大雪
2.發於冬至
3.生於小寒
4.長於大寒
5.盛於立春
6.弱於雨水
7.衰於驚蟄
瘟疫癘病都會結束在驚蟄。
千百年來發生在中國的歷次
瘟疫癘病都是按這個規律始終。
《瘟疫癘病》日期
始於大雪2019.12.7
發於冬至2019.12.22
生於小寒2020.1.6
長於大寒2020.1.20
盛於立春2020.2.4
弱於雨水2020.2.19
衰於驚蟄2020.3.5
讓我們期待
驚蟄2020/3/5
敬祝大家健康平安
十二建月:
春天
一月:寅月
二月:卯月
三月:辰月
夏天
四月:巳月
五月:午月
六月:未月
秋天
七月:申月
八月:酉月
九月:戌月
冬天
十月:亥月
十一月:子月
十二月:丑月
口訣:
春天
正月立春雨水節,
二月驚蟄及春分,
三月清明並穀雨。
夏天
四月立夏小滿方,
五月芒種並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當。
秋天
七月立秋還處暑,
八月白露秋分忙,
九月寒露並霜降。
冬天
十月立冬小雪漲,
子月大雪並冬至,
丑月小寒大寒昌。
寅月:
立春始,歷經雨水,為孟春(端月)。
卯月:
驚蟄始,歷經春分,為仲春(花月)。
辰月:
清明始,歷經榖雨,為季春(桐月)。
巳月:
立夏始,歷經小滿,為孟夏(梅月)。
午月:
芒種始,歷經夏至,為仲夏(蒲月)。
未月:
小暑始,歷經大暑,為季夏(荔月)。
申月:
立秋始,歷經處暑,為孟秋(巧月)。
酉月:
白露始,歷經秋分,為仲秋(桂月)。
戌月:
寒露始,歷經霜降,為季秋(菊月)。
亥月:
立冬始,歷經小雪,為孟冬(陽月)。
子月:
大雪始,歷經冬至,為仲冬(葭月)。
丑月:
小寒始,歷經大寒,為季冬(臘月)。
表示寒來暑往變化:
立春、春分。
立夏、夏至。
立秋、秋分。
立冬、冬至。
象徵氣溫變化: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
反映降水量:
雨水、穀雨、白露、
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應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
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春季
農曆一月。立春、雨水。
農曆二月。驚蟄、春分。
農曆三月。清明、穀雨。
「節氣灸」是根據二十四節氣,選擇與各節氣對人體臟腑功能有影響的腧穴進行艾灸,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根據節氣的不同,對應治療和預防的疾病也不同,節氣灸最好能在節氣當天或前後15次進行艾灸。
【春季】
★1.立春。正月節。2月4/5日。
開始進入春天,
氣溫回升,陽氣上升,萬物復甦。
過了立春,
萬物復甦生機勃勃,
一年四季從此開始。
助陽生髮。
陽氣鬱積易上火,
立春養陽助生髮。
艾灸百會,風府,
風池,肝俞,膽俞,
可補陽氣,清熱解毒。
★2.雨水。正月中。2月19/20日。
這時春風遍吹,天氣漸暖,
冰雪溶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
《黃帝內經》說:
“春主肝”,肝臟在春季活動比較旺盛。濕邪易滲脾胃。
艾灸天樞,三陰交,足三里,
風市,湧泉可以健脾利濕。
★3.驚蟄。二月節。3月5/6日。
天氣轉暖,春雷震響,蟄伏在泥土裏的各種冬眠動物蘇醒過來及開始活動,所以叫驚蟄。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
順時養陽春天春天肝當令,
驚蟄護肝正當時,背痛腳涼者。
艾灸肝俞,膽俞,三陰交,
足三里,肩井可補足陽氣以健身。
★4.春分。二月中。3月20/21日。
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要防舊疾發;百草發芽,
百病發作,春分防故疾復發。
春季眼病高發,調補肝腎是關鍵。
艾灸肝俞,腎俞,三陰交,足三里
★5.清明。
農曆三月節。國歷4月4日。
清明,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會落在每年的4月4~6日交節,到了這個節氣,自然界慢慢開始變熱、陽氣慢慢增加,最適合在這時候配合陽氣而補身體;而清明節也是草木萌生的時節,加上白天變長、夜晚變短,很適合調整作息來養肝。
★清明的「含義」:
「天下清明」、「神志清明」。
清澈而明朗,
形容心里清楚明白。
萬物生長此時,
皆清潔而明淨,
故謂之「清明」。
春分後十五日,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由於天氣日漸暖和,花草樹木都萌芽蓬勃生長,景象清爽明媚,所以將此節氣命名為「清明」。
這時候萬物潔淨,空氣清新,風景明麗,花卉草木在這樣的環境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所以叫做「清明」。
清明既是一個節氣,亦是華人社會的一個重要節日。
人們會到郊外踏青。
人們在這一天會插上柳枝來避邪,因為柳枝有驅邪功能,所以插戴柳枝也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大特色喔!
人們會去祭祀掃墓,
拜祭已過世的先人,慎終追遠。
祭祀祖先是中國人
最重視的事情之一。
★清明「氣候特點」:
清明一到,氣溫昇高,雨量增多,
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天氣晴朗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種。
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春暖花開,大地充滿著一片氣清景明的現象,萬物都顯得特別清爽明朗,故名「清明」。
清明時節雨水會較春分多,氣溫也逐漸回升,過了清明後,基本上不會再有寒流出現。
這個時節雖然是吹「東南風」,但台灣尚未完全脫離東北季風期,所以有時冷鋒還是會過境,氣溫變化很大。
台灣很多人常因白天出太陽,就穿著涼快的春裝出門,卻沒想到晚上天氣變冷,馬上就受寒著涼了,所以才有「三月初,寒死少年家」這麼一句俗諺。
★清明「節氣小農夫」:
到了這個時節,稻作已經進入發芽分化期。
由於清明時節霪雨紛紛,氣候變化大,冷熱無常,作物生長多少會受到影響,所以農夫們也需要特別注意稻作的生長情形。
此外,有句農諺是這麼說的:「清明芋,榖雨薑」,可見清明也是種植香甜芋頭的好時機。
芋頭的美味相信許多人都非常喜愛,它可做成菜、冰品以及各式各樣的茶點,是飲食中不可或缺的美味喔!
★清明「節氣小漁夫」:
節氣進入清明後,氣溫逐漸回暖,大陸沿海的溫度也慢慢上升。
由於飛魚是屬暖海性魚類,所以在這個時節的淡水外海會有飛魚產卵的現象,而南部的小琉球附近海域也可有豐富的飛魚漁獲。
★清明「節氣生活」:
每年清明前後,常常看見人們上街購買潤餅皮,清明吃潤餅、春捲已成為部份地區的一項習俗。
潤餅是以麵粉做成薄皮,裡頭包著豆芽菜、紅蘿蔔絲、肉絲、筍絲、豆干絲...等餡料,再灑上花生粉,然後捲成圓筒狀食用,它的口味相當受到人們的喜愛呢!
★清明「踏青」:
踏青,又叫探春、尋春、郊遊。
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
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清明時期天氣清爽明朗,人們宜隨著明媚的陽光的到來而多到戶外運動,即古人稱之為「踏青」,如晨運、登山等郊外活動。而且運動量可以比初春時期加大。
★清明的「預防疾病」:
俗語「百草回芽,百病引發」。
春天萬物萌動的同時,也會令一些舊病宿疾容易復發與加重。
再者,清明節前後氣候多變,時寒時暖,人體腠理疏鬆,對外界的抵抗能力減弱,容易發生疾病。所以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並且調攝身心,舒肝解鬱,以防止疾病發生。
在清明節氣的時候,也會有「清明時節雨紛紛」的困擾,所以除了補陽氣,還要注意祛濕解熱。
★清明的飲食「養生」:
清明之時,人體肌膚腠理舒展,
五臟六腑因內外的清氣而滋潤。
清明時節飲食宜溫,
多進食時令蔬菜水果。
清明時期適合進食番薯、白菜、蘿蔔、芋頭等食品,溫胃祛濕,適宜多吃;也可多吃些護肝養肺的食品,例如薺菜、菠菜、山藥,對身體有好處。
一、忌食「發物」。
這個節氣特別容易忽冷忽熱,也是疾病容易復發的時候,所以建議不要吃太多容易引起「發炎」、「過敏」的食物。
像是油炸類、辣椒、重口味調味料、加工食品、零食,或是海鮮、筍類、羊肉等。
可以吃一些比較清淡的食物。
像是紅蘿蔔、白蘿蔔、菠菜、薺菜、山藥,或是蘋果、桃子,也可以適量配一些花生、芝麻、枸杞來溫補。
二、要「清毒解熱」養肝。
春季時,人體的新陳代謝也開始旺盛,飲食最好選用平、甘、微溫的品項,避免吃油膩生冷食物,多吃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和新鮮蔬菜。
而春天肝旺的時候,多吃酸性食物會使肝火更旺,損傷脾胃。
所以要多吃味甘、性平,且富含蛋白質、糖類、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
三、祛濕溫補。
清除體內濕氣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了運動以及飲食兩大部份。
少喝冰涼含糖飲料,尤其難消化的糯米類更是大忌,易阻礙脾胃化濕的能力。
飲食建議除了注意營養均衡,食材應該以高纖與蛋白質為多,碳水化合物與高脂肪則較少,口味清淡,食用過程中宜細嚼慢嚥,飯後應該靜慮,因此不管坐或行,都要放空,減少接觸影音或3C產品,避免干擾氣血在脾胃的運作。
四、多做緩和運動。
在清明的時候,體內肝氣最旺盛,雖然能讓食慾大開,但也容易消化不良。
建議可以在飯後慢走散步,幫助消化,吃飯的時候細嚼慢嚥、不要吃太快。
也可以在平常的時候多做緩和運動,像是慢跑、游泳,讓自己開始放鬆僵硬了一整個冬天的身體,但太過激烈的運動反而會讓肝氣更不順,所以不建議在這時候做。
~~~~~~~~~~~~~~~~~~~~~~~
★6.穀雨。農曆三月中。
國曆4月19、20、21日。
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是「榖雨」,在每年的4月19日至21日之間到來。
每逢這個時節,整個大陸黃河流域以及台灣地區的雨量都非常豐沛,加上農夫們剛好又忙完春耕,稻田裡的秧苗也正需要豐富的雨水來滋養,於是將這時節命名為「榖雨」。
由於這時節的雨水很多,在雨水的滋潤下,各種作物順利生長,池塘中的浮萍開始滋長,池中的魚蝦也特別多。到了這個時節,桑樹開始大量冒出青翠的綠葉,所以此時也是養蠶人家忙碌的時節喔!
穀雨代表寒潮結束、夏日鄰近了。
穀雨源自古人「雨生百穀」之說,指雨水增多,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
農民佈穀後
望雨的心態,稱為『穀雨』。
天氣較暖,雨量增加,是北方春耕作物播種的好季節,因為有雨水滋潤大地。
此時農家已春耕完畢、水稻形成幼穗期、田間需要較多的水來滋潤。
而事實上此時不論黃河流域或華
南地區、雨量均相當充沛、所以『穀雨』是很寫實的名稱。
穀雨以後氣溫升高,
蟲類進入高繁衍期。
農曆三月百蟲生,
風熱感冒也流行,
人之氣與自然界是相通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讀作去聲,如雨我公田之雨。蓋穀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
”這時天氣溫和,雨水明顯增多,對穀類作物的生長發育關係很大。雨水適量有利於越冬作物的返青拔節和春播作物的播種出苗,古代所謂“雨生百穀”,反映了“穀雨”的現代農業氣候意義。
但雨水過量或嚴重乾旱,則往往造成危害,影響後期產量。穀雨在黃河中下游,不僅指明了它的農業意義,也說明了“春雨貴如油”。
★【穀雨,節氣小農夫】:
★穀雨「清明田,榖雨豆」:
在清明時節,農夫們的插秧工作已經結束了,到了榖雨時節就可以開始種植豆類作物。
此時南部第一期水稻已開始抽穗開花,中、北部是分芽茂盛期,所以這時節可算是農事較清閒的時期,辛苦的稻農們可以稍稍喘口氣,休息一下。
★穀雨「前後好種薑」:
此時台東,花蓮地區
正是種植生薑的季節。
★穀雨「喝穀雨茶」:
俗語「清明見芽,穀雨見茶。」
穀雨時節,氣候溫暖濕潤,小芽可迅速長成鮮葉,是採茶製茶的大好時機。
此時採製的茶稱「穀雨茶」,
又名「二春茶」。
此時節溫度適中,雨量充沛,春梢芽葉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富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一年之中所產茶葉以此時的最為滋味鮮濃。
★穀雨「梅子採收」:
榖雨時節正是梅子採收的時候。
梅子屬於寒帶植物,台灣每年在二月間開梅花,三、四月結成果實。
梅子可製成各類加工品,如梅酒、梅茶、蜜餞等,都十分可口。喜歡吃梅子的人,不妨利用這個時節好好品嚐一下梅子的美味吧!
★穀雨「牡丹」:
穀雨節氣的第一候花信風就是牡丹,穀雨前後正是牡丹花開的重要時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稱為「穀雨花」,是花卉中唯一一種以節氣命名的花。
★穀雨「油桐花」:
國曆四月是油桐花盛開的時節,你可以發現在山坡上、林野間開滿了白色的油桐花,把樹梢、山頭妝點得十分漂亮,宛如一個白雪世界。
★【穀雨,節氣小漁夫】:
穀雨節也被稱為「漁民節」。
穀雨時節春海水暖,百魚行至淺海地帶,正是下海捕魚的好日子。
俗話說「騎著穀雨上網場」、
「過了穀雨,百魚近岸」。
在這個時節,花蓮東方及小琉球的海域會有豐富的鰹魚漁獲,以花鰹和巴鰹為主。另外,漁夫們也可在屏東東港外海捕獲烏賊、白帶魚等漁獲喔!
為了能夠出海平安、滿載而歸,穀雨這天漁民要舉行海祭,祈禱海神保佑。
★【穀雨,節氣生活】:
在這個時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就是「迎媽祖」,因為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的生日。
在台灣有許多媽祖的信徒,每年一到這個時候,全省各地都有媽祖全省繞境、迎神、進香等活動,其中尤以大甲鎮瀾宮的「大甲媽祖回娘家」活動最為盛大;許多虔誠的信徒跟隨媽祖鑾駕,從大甲到新港步行來回,電視台也常全程為大家報導,讓民眾一睹這個著名的宗教活動。此外,全省各地的媽祖廟,如北港朝天宮等,也都舉辦非常熱鬧的慶典及遶境活動,希望能為全民消災、祈福。
★【穀雨,節氣俗諺】:
《群芳譜》
“穀雨,穀得雨而生也。
”穀雨前後,天氣較暖。
降雨量增加,
有利於春作物播種生長。
一、
榖雨前三日無茶挽,
榖雨後三日挽不及。
這句諺語的意思是:
春茶最好在榖雨時節開始採收,而且時間一定要拿捏得當,否則太晚採收的話,茶的品質就會不好。
一天到晚採茶、烘茶,
此時茶農最為忙碌。
二、
榖雨相逢初一頭,
只憂人民疾病愁。
這句諺語的意思是:
穀雨若在月初,則占人民多疾病。
老一輩的人認為,如果榖雨時節剛好是在農曆月初的話,人們在那一年將會遭逢較多的疾病。
三、
穀雨,鳥隻做母:
形容鳥兒此時大量交配、繁殖。
四、穀雨前後好種薑:
此時台東,花蓮地區
正是種植生薑的季節。
五、清明田、穀雨豆:
農民耕種注重適時、最遲清明時插秧要結束、穀雨時豆類播種要結束、才不會錯過農作物生育時節。
六、一斗東風三斗水:
此時颱風東風則多雨。
★【穀雨,節氣養生】:
氣溫升高,降雨量增多,要防濕邪侵入人體,身體內的濕氣不容易排出,稍不注意,體內的熱和濕氣相結合,就容易形成「熱濕」。
此時陽氣漸長,陰氣漸消,要早睡早起,不要過度出汗,以調養髒氣。
中午氣溫較高,但早晚氣溫仍較低,因此早晚時要適當添加穿衣服,尤其要注意切勿大汗後吹風,以防感冒;過敏體質的人外出時還要預防花粉過敏,預防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的發作。
出現:
風濕病、哮喘發作、
肩頸疼痛、關節疼痛、
脘腹脹滿、腰背疼痛、
不欲飲食等病症。
兒童則表現扁桃體腫痛、
支氣管炎,咳嗽等症狀。
穀雨溼氣重,飲食應健脾胃祛溼。
中醫認為濕邪會影響腸胃運作,排濕最主要的器官就是脾,因此這個時節的飲食應以健脾胃、祛溼為重點。
「跟著太陽養生」是中醫裡相當重要的養生原則,彭溫雅表示,時節將步入夏季,日出時間變早,建議民眾要早起,最好在七點前起床。
這個時節天氣忽冷忽熱,再加上溼氣重,民眾應注意天氣變化、預防感冒。
24節氣的穀雨,在每年的4月19日至21日間,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榖雨後就即將進入立夏,這個時節屬於春夏交際,因此氣溫回升速度快、早晚的溫差大。
而且在這個時期,環境中的濕氣會漸漸變重,因此身體也容易受到濕邪入侵,會影響身體的筋骨活動,易誘發關節疼痛,也容易影響新陳代謝,讓身體浮腫、腸胃消化不良。 想要避免這些狀況發生,養生首重祛濕邪。而且,依照中醫的養生觀點,春天正是養肝的好時機,因此調理身體可以祛濕、疏肝補血、健脾理氣為主。
~~~~~~~~~~~~~~~~~~~~~~~
【夏季】
★7.立夏。四月節。5月5~7日。
夏天開始,雨水增多,農作物生長漸旺,田間工作日益繁忙。
養心正當時。
《黃帝內經》:夏季「更宜調息淨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夏季心火旺。推薦:李時珍極品無菸艾條,艾柱,艾灸盒
艾灸足三里,三陰交,
關元,中脘,天樞,
脾俞可以養心敗火最安全。
★8.小滿。四月中。5月20~22日。
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除濕正當時人與天地裡靈氣而生,順應四季更新變化的規律而成長。小滿濕熱重,當心風疹找上門。
艾灸脾胃區域可以
除濕,除內熱,除濕邪。
★9.芒種。五月節。6月5~7日。
芒種表明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宜開始秋播,如晚穀、黍、稷等。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進入黃梅季節,連綿陰雨。
謹防梅雨傷。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講道:
“梅雨或作黴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艾灸肝俞,腎俞健脾祛濕。
★10.夏至。五月中。6月21/22日。
陽光直射北回歸線,白天最長。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萬物生長最旺盛,雜草害蟲也迅速滋長。
吃補。從中醫理論講,夏至也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艾絨汗蒸可以。
★11.小暑。六月節。7月7/8日。
正值初伏前後,天氣很熱但尚未酷熱,忙於夏秋作物的工作。
避暑濕。
《道德經》說:“我命在我不由天,善於養生的人長壽,不會養生的人早亡”小暑大暑(公曆7月7〜24日)防中暑。
★12.大暑。六月中。7月23/24日。
正值中伏前後,一年最炎熱時期,喜溫作物迅速生長;雨水甚多。
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時機,在養生保健中常常有的情況下,謹防暑濕至水腫。
艾灸豐隆,承山,會陰可以健脾祛濕。艾灸關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對於那些每逢發病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潰瘍,腹瀉,風濕痺證等陽虛證,夏季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秋季】
★13.立秋。七月節。8月7/8日。
秋天開始,氣溫逐漸下降;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開始移栽。
立秋養脾胃;秋來「伏」不去,祛濕養脾胃。立秋養收,以順應天地之氣。
艾灸關節,脾俞,
足三里,豐隆可以祛濕養胃。
★14.處暑。七月中。8月23/24日。
氣候變涼的象徵,表示暑天終止,夏季火熱已經到了盡頭。
處暑防溫燥;秋三月,謂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艾灸腹部穴位,
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15.白露。八月節。9月7/8日。
天氣轉涼,地面水汽結露。
白露當養陰。
《黃帝內經》指出:“四氣調神者,、隨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
艾灸血海,內關,神闕,關元,
氣海,天樞預防著涼易瀉肚,和養陰。脾,肺,腎五臟之神志也。
★16.秋分。八月中。9月23/24日。
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
北方秋收秋種。
秋分防寒涼。
《黃帝內經》講:「肺主宣發肅降,肺是水上之源,肺開竅於鼻,肺主皮毛,充滿憤鬱,皆屬於肺。
艾灸氣海,中脘,關元,天樞,足三里,三陰交可保養肺陰,護肺和養陰。
★17.寒露。九月節。10月8/9日。
天氣轉涼,露水日多。
寒露防寒涼“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意即每年農曆八月初一以後,很快進入深秋和寒冬季節,可以使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艾灸湧泉、足三里、三陰交,
可以保護下身暖和。
★18.霜降。
九月中。10月23/24日。
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所以叫霜降。南方仍可秋收秋種。
宜進補。中醫上有句古話叫“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儲痰之器”,痰濕產生的根源在於脾胃功能失調。為什麼脾是生痰之源?就在於它是管濕氣的,濕氣多了化不出去就變成痰飲了,所以從根本上祛濕就要健脾。
另外,中醫裡還有句話叫“脾為氣之源,腎為氣之根”,就是說氣雖出於肺,卻是根於腎的。
霜降進補,調養脾胃是關鍵。
諺語有“補冬不如補霜降。
”艾灸風門,風池,肺俞,腎俞,
中脘,天樞,足三里可化痰祛濕。
【冬季】
★19.立冬。十月節。11月7/8日。
冬季開始,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
立冬養精補腎精。
《黃帝內經》講“冬三月,些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天進補,開春打虎。
艾灸胸部膀胱經可養護陽,補腎精。
★20.小雪。
十月中。11月22/23日。
氣溫下降,黃河流域開始降雪;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
小雪溫腎陽。
《黃帝內經》講道:「夫百病之始生也,皆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剛傷臟,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
「風、寒、暑、濕、燥、火」
中醫稱為「六邪」。
艾灸腎俞,湧泉,
足三里可養腎,保護陽氣。
★21.大雪。
十一月節。12月7/8日。
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而北方已是萬里冰封。
大雪要溫補避寒冬屬陰,大雪時節是一年中陰氣較盛的季節。
這時如果能夠天氣的優勢養陰,則可以調整體內的陰陽平衡,尤其是陰虛的人。中醫認為,水是陰中的至陰,因此隆冬之際,多喝水可養陰。大雪補得當,一年不受寒。艾灸湧泉,腎俞,肺俞可溫補不受寒。
★22.冬至。
十一月中。12月21/22日。
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
冬至護陽氣。
《黃帝內經》上說:“冬三月,此謂閉藏。”也就是要關閉所有開洩的氣機,要收藏住。冬至一陽生,艾灸腎俞,至陽可以保護陽氣,藏住腎精。
★23.小寒。十二月節。1月5/6日。
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冷氣積久而寒,大部分地區進入嚴寒時期。
小寒宜灸腎。中醫認為“寒性凝滯,寒性收陰”。
艾灸腎俞,湧泉,足三里,
對養腎,保護脾胃有顯著效果。
★24.大寒。
十二月中。1月20/21日。
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大寒前後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大寒潤肺除惡燥。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艾灸肺俞,大腸俞,中府並清痰飲食,可潤肺,保暖潤燥。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