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身體/運動】2020.9.4
~~~~~~~~~~~~~~~~~~~~~~~
~~~~~~~~~~~~~~~~~~~~~~~
~~~~~~~~~~~~~~~~~~~~~~~
★《注音養生》
「ㄣ、ㄚ、ㄥ、ㄤ、ㄨ。」
ㄣ=心。
ㄚ=肝。
ㄥ=脾。
ㄤ=肺。
ㄨ=腎。
「ㄣ」心臟。
養氣血。高血壓。自律失調。
「ㄚ」肝臟,
養氣血。疲勞太累。
內分泌不順。失眠。
「ㄥ」脾臟,
減緩痠痛。便祕。新陳代謝緩慢。
「ㄤ」肺臟。
皮膚過敏。全身排毒。
咳嗽。鼻塞。氣喘。胸悶。
可通調水道。
「ㄨ」腎臟。
恢復黑髮。沒力氣。腰背痠痛。
腎不好。生殖力的方面問題。
※「嗡」(ㄨㄥ)張大嘴,
ㄨ水氣腎音。
ㄥ土氣脾音。
※「一」觀世音的音頻。
1.心「ㄣ」。
能養氣血、改善自律失調。
心主神,心主血之運行,
心臟不好,患有高血壓,
能運用「ㄣ的長音」來保健。
2.肝「ㄚ」。
改善睡眠品質、自律失調。
肝主魂,治失眠與內分泌疾病,
而失眠與魂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又心主神、要發ㄣ音;
失眠者要發ㄚ和ㄣ的音。
肝主藏血,和女人的內分泌有關。
當人體內分泌不順、失眠時,
表示肝臟太累了。
可以發出「ㄚ…的長音」來對治。
3.脾「ㄥ」。
能促進代謝,減緩疼痛、便祕。
新陳代謝緩慢、貧血、便秘時,表示「脾」已經在抗議了,能使用「ㄥ…的長音」調整。
4.肺「ㄤ」
皮膚改善,排毒。
肺主肅降,主皮毛。
主呼吸道和氣喘,管咳嗽,
與皮膚過敏,和排毒有關。
「肺」若不夠健康,皮膚就不好,
可以發「ㄤ…的長音」可通調水道,
對鼻塞、過敏、胸悶都很有效。
5.腎「ㄨ」
改變白髮,恢復黑髮。
腎主骨,主能量及水,每天沒力氣、腰背痠痛,生殖力有問題,與肝腎有關(五行水生木),而肝腎同源,所以要ㄚ、ㄨ兩音齊發。
「腎」功能不佳者,
發「ㄨ…的音聲」,來安撫身體了。
★《五臟六腑》
腑為實。臟為虛。
(臟為虛心,能含藏一切)。
生命的一呼一吸,聲音產生頻率共振,喚醒細胞。穩定呼吸,發出同一個音,持續10秒鐘,1分鐘6次,就能夠改變身體頻率。
身體有五大內臟包括:
「心、肝、脾、肺、腎」。
一天5分鐘、發出ㄚ、ㄣ、ㄥ、ㄤ、ㄨ的「注音符號養生法」,可以當作平日的自我保健良方。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全身痠痛,卻找不出原因,常常被歸於是自律神經失調。
「注音養生」,內容其實很簡單,只要唸注音就好,持續發音15秒,透過唸注音達到內臟共振,刺激器官,提高負交感神經,放鬆心情;像是如果睡不好、黑眼圈重、痘痘臉,甚至便秘、減肥,都能透過注音符號發音解決。
假如你有點便秘的習慣,你想要讓體重不要那麼重,就發「ㄥ」。
5個注音,
舒緩身體不適,對照人體器官。
尤其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自律神經失調,晚上睡不好,發「ㄚ」跟「ㄣ」,可以改善睡眠品質。
想促進代謝,多發「ㄥ」的音。
如果是痘痘臉,就發「ㄨ」跟「ㄤ」,調理腎臟、肺臟。
發『ㄤ』的時候,發現手好像在震動,那其實就是一個共振,共振會產生能量,能量去激發肺這個臟器,肺它能夠排毒。」
注音養生原理等同於音療,靠音樂紓壓,只是注音用的是自己的聲音,不只主觀上難感受,發音也要標準,要是「大舌頭」,恐怕效果沒想像那麼好。
~~~~~~~~~~~~~~~~~~~~~~~
~~~~~~~~~~~~~~~~~~~~~~~
~~~~~~~~~~~~~~~~~~~~~~~
★《自律神經》
自律神經分為:
1.交感神經。
2.副交感神經。
★晚上進入睡眠:
交感神經「減弱」,
副交神經感「增強」。
睡覺時,收油門,踩煞車。
★白天清醒狀態:
交感神經「上昇」,
副交感下降「減弱」。
清醒時,催油門,不踩煞車。
★一、交感神經:
為「促進性」踩油門,
提高專注、警覺、應變狀態。
交感神經是白天清醒時使用。
當我們感受壓力、危險時,
身體就會啟動相關必要的機能。
例如:
心跳加速、血壓上升、呼吸變快、體溫增高,讓人體保持警覺、提高專注力,達到可以積極應變的狀態。
交感神經過強,感受過大壓力,就會出現焦慮緊繃、亢奮、不安、血壓升高、心跳加速、呼吸變快、消化不適等身心症狀,無法放鬆休息,產生半夜心悸、早醒。
★二、副交感神經:
為「抑制性」踩煞車。
放鬆、休息、睡眠、保存體力。
副交感神經是晚上睡覺時使用。
負責讓人體鬆弛、休息、睡眠啟動等。
如果是副交感太強,就容易覺得疲憊懶散、精神不濟、體力下降。
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持續的焦慮不安、消化不適等身心症狀,當我們前往就診而醫師可能會說:
「這是自律神經的問題。」
倒是患者往往心裡納悶,
啥米叫做「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瞭解》:
人體有「中樞神經」「自律神經」
中樞神經掌管思考、情緒、動作、行為等,這些功能表現「可受意識控制」。
自律神經是「自己無法控制」,負責心跳、呼吸、血壓、體溫等,重要生理功能的維持與協調。
自律神經系統由延腦和下視丘發動,傳達到人體各個臟器進行調節,即使在睡眠或無意識狀態,器官運作仍然持續而不會停擺。
可以簡單形容比擬,交感神經像是「汽車的油門」、副交感神經就像「汽車的煞車」,兩者作用相反但又相輔相成。
當油門與煞車可以正常運作,車子開得動也停得穩,才能安全適切地發揮完整的功能;所以人體自律神經的作用,也需要兩個系統正常拮抗調節,否則就會導致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
一旦發生自律神經失調,臨床的症狀表現,就看這兩者誰強誰弱。
如果「交感神經過強」就會出現:
焦慮緊繃、心跳很快、血壓升高。
如果「副交感神經過強」就容易:
疲憊懶散、精神不濟、體力下降。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是全身性的,不一定作用在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
以睡眠為例:
睡眠品質由大腦控制左右,但睡眠的啟動,則要靠自律神經正常調節,因為「交感是促進」,「副交感為抑制」,所以當交感神經減弱、副交神經感增強時,才能進入睡眠;睡醒時,則是交感神經上昇,副交感下降。
現代人承受許多壓力的情況下,會讓體內可體松(腎臟腺素/皮脂類固醇)分泌增加,提高交感神經的興奮度,當我們應該休息睡覺時,交感神經仍然亢奮作用,副交感就無法運作啟動睡眠,所以會睡不著。
有些憂鬱症患者準備開始能入睡,但睡眠中交感神經仍然持續運作,整個自律神經無法適當調節,人體無法放鬆、休息,也會產生半夜心悸、早醒的症狀。
身體的內臟器官,例如:
心臟也是受到自律神經調節,當自律神經失調,心臟會產生胸悶、心悸、心跳加速的症狀;至於其他的生理失調症狀:手抖、頭痛、盜汗、腹瀉或便秘、腸胃不適、頻尿等現象。
每個人遇到的問題可能都不一樣,就看是哪個部位的自律神經相對敏感所導致;遇到壓力的時候,有人鬧肚子腸胃出狀況,有人則是頭痛,道理就在這裡。
雖然,自律神經無法透過意志控制,但是可以強化我們中樞神經的調節性,當出現壓力情境時,首先學習清楚辨認,掌握身心的反應訊息,也開始選擇自己面對壓力的因應態度,
除了獨自面對壓力,
是否能夠尋求其他資源?
危機也可以是轉機,
壓力能夠激發潛力。
其次,面對壓力「不處理也是一種處理」,一味急著回應、抵抗,反而容易陷入慌亂,何妨試著跳脫當下的泥淖,「轉移注意力」,為自己爭取適度的空間與時間,終究能夠找到更恰當的解決辦法。
而且,壓力誘發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也可以透過放鬆、運動、作息調整等方式,開始適當的身心保養,其實調整體質,就從改變不良的生活形態做起,部分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是可以逐漸調整改善的。
~~~~~~~~~~~~~~~~~~~~~~~
~~~~~~~~~~~~~~~~~~~~~~~
~~~~~~~~~~~~~~~~~~~~~~~
★《脊椎33塊》
※頸椎7塊,旋轉80~90度。
胸椎、腰椎熱身時,頸椎跟著動。
※胸椎12塊,旋轉30~40度。
胸椎熱身:
向左旋轉,向右旋轉。
雙手交叉,
開始左右轉,頸椎跟著轉。
※腰椎5塊,旋轉5~6度。
腰椎熱身:
往前彎,往後仰,
往左側彎,往右側彎。
※骶骨+尾骨9塊。
~~~~~~~~~~~~~~~~~~~~~~~
~~~~~~~~~~~~~~~~~~~~~~~
~~~~~~~~~~~~~~~~~~~~~~~
★《頭痛》
1.使用吹風機,吹風池穴。
2.合谷穴(按5秒鬆)持續20下。
3.雙手開始拍頭。
★《流鼻血處理方式》
1.低頭,不能往上仰頭。
因為血液會回流、倒灌,血液流的快就沒關係,但血液流的量太大會嗆到呼吸道,造成危險。
2.冰敷。
兩眼中間鼻子的地方。
3.用手指捏住兩邊的鼻翼軟的地方,
然後往上提,把鼻孔堵住不讓血液流出。
4.等待。
捏鼻等待10分鐘後放手,
讓鼻孔裡的血液能凝結。
~~~~~~~~~~~~~~~~~~~~~~~
~~~~~~~~~~~~~~~~~~~~~~~~~~~~~~~~~~~~~~~~~~~~~~
★【每天起床只需10分鐘】
讓你輕鬆
烏髮、眼不花、腿不麻!
大家對「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想必都耳熟能詳吧!
很多喜歡養生的人都知道,春季是春陽上升、發育庶物的好時節,尤其是對於肝病、心腦血管疾病和消化性潰瘍等效果明顯。
《黃帝內經》記載:
春三月,
此謂發陳,天地俱生,
萬物以榮,夜臥早起,
廣步於庭,被發緩形,
以使誌生,生而勿殺,
予而勿奪,賞而勿罰,
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由此可見,春季養生尤為重要。
同樣道理,早晨也是每天養生的黃金時間,咱們今天就聊聊一天之計在於晨該如何養生。
早上10分鐘,勝過一年無用功!
每天10分鐘的運動由腳到頭來介紹,便於更好的記憶和操作。
每天
早晨的黃金10分鐘
你是否抓住了呢?
如果沒有就趕緊行動起來吧,每天堅持10分鐘,身體會越來越棒,健康長壽自然水到渠成。
按摩腳心、收腹提肛、舒展四肢、
按摩肚臍、搓柔雙手、叩齒捲舌、
提拉耳朵、按摩鼻子、眼睛轉動、
按摩頭皮。
十三個養生秘笈藥王
1.頭常搖:緩慢轉動頭部
★2.髮常梳:以手按摩頭皮
★3.目常運:眼睛繞四週轉圏
★4.耳常鼓:按摩耳部穴道
★5.齒常叩
上下排牙齒輕輕互叩后齒
6.漱玉津:舌頭在口腔内圍繞上下顎及牙齦轉動幾圏后再呑口水
7.面常洗:搓熱掌心按摩臉部
8.腰常擺:輕緩轉動腰部
★9.腹常揉:搓熱掌心順時針按摩
★10.攝谷道:提肛運動
11.膝常扭:輕緩轉動膝部
★12.腳常搓:搓熱掌心按摩腳底
13.常散步:放鬆心情散步
1、按摩腳心1分鐘。
睡醒以後,起床之前可以先躺著按摩一下兩隻腳的腳心,左腳腳趾按摩右腳腳心湧泉穴位置,然後換腳同樣方法按摩。
這樣可以讓腎臟虛火和身上的濁氣下降,來達到明目清肝。對於失眠多夢、耳聾耳鳴效果顯著。
2、收腹提肛1分鐘。
按摩完腳心,接下來就是收肛。顧名思義就是靠自己的意誌,有節奏的提收一下自己的肛門。
這樣有利於鍛煉肛門括約肌,加速血液循環。對於便秘患者效果顯著,有助於排出宿便。
3、舒展四肢1分鐘。
做完按摩腳心和提肛運動,可以坐起來,用力伸展開雙腿和雙腳並保持一分鐘。
這樣可以加速全身的血壓迴流,給大腦提供充足的氧氣防止老年癡獃。
4、按摩肚臍1分鐘。
接著,雙手或單手順時針輕揉肚臍周邊,讓腸胃之氣更加暢通,改善消化問題。
5、搓雙手1分鐘。
快速的雙手對搓和手心搓手背,一分鐘內要盡量快速,雙手發熱為佳。
這樣可以刺激雙手上的諸多穴位,調和陰陽、養護內臟。對於肩痛和眼疲勞緩解效果明顯。
6、叩齒、捲舌1分鐘。
輕叩牙齒36次,使牙齦堅固。
捲起舌頭轉36圈,保持一分鐘。
這樣可以牙齦和牙根的血液加速循環,有助於預防牙周病的發生。
7、提拉耳朵1分鐘。
耳朵上對應的反應區很多,早上起床拉拉耳垂、搓搓耳背溝,不僅可以通經散熱、養肝護腎、降血壓,對於治療耳鳴、目眩等特別有效。
耳門穴上、聽宮穴中、聽會穴下。
舒筋活血、增加聽力、治療耳鳴。
8、按摩鼻子1分鐘。
用雙手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揉按鼻子兩側1分鐘,治療感冒、呼吸道感染和支氣管炎效果顯著,並且還能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迎香穴》
預防感冒、呼吸通暢。
緩解牙疼、快速止痛。
9、眼睛轉動1分鐘。
用雙眼的眼球順時針轉動半分鐘然後逆時針轉動半分鐘。有助於鍛煉眼肌、醒目提神。還可以預防近視眼和慢性角膜炎。
★《眼睛保養》
全身放鬆轉眼球,
正轉、逆轉36圈。
讓眼睛
局部經絡通暢
氣血運行加快
轉眼睛是疏通
眼睛中的脈絡
化除瘀滯
促進內部
微血管擴張
與血液循環
改善晶狀體的新陳代謝
10、按摩頭皮1分鐘。
雙手指腹由前額到後腦,
盡量用力的推按。
這樣有利於腦部血液的加速循環,讓髮根更有營養,對固發烏髮效果顯著。
【網址】
http://goez1.com/p86423.asp
~~~~~~~~~~~~~~~~~~~~~~~
★【畫太極臉】
畫太極臉,轉21、30、36圈。
運轉脈輪光球/太極宇宙。
能增加臉上光彩氣色。
心靜下來,
默念本尊,
畫太極臉。
開臉、開光彩,
臉會產生光澤。
手掌心搓熱,
用雙手掌心在臉上畫太極,
天天練習,畫太極開運氣。
雙手搓熱,在臉畫圓,
五行俱全,運轉太極,
能量流動,發光明亮。
五臟六腑,五官五庭。
臉部面相,調整歸位。
療癒修復充電,
重新組合更新。
★【臉部瑜珈運動】
步驟1:
擠臉吐、擴臉吸。
促進血液循環、代謝提高。
擠臉吐、擴臉吸,練習各3次。
1.擠臉吐。
一邊吐氣一邊把臉
所有五官往內集中
2.用嘴巴呼氣,
把吐出所有氣。
3.向外擴展
瞬間張開(眼睛、嘴巴)
步驟2:
消除下巴。
1.脖子向後仰,下巴往上朝天。
(頭向後,面朝上。)
2.用鼻子呼吸3次。
舌頭
朝著天花板伸直,
持續維持10秒鐘。
3.
舌頭慢慢伸回,
將臉轉回正面。
步驟3:
消法令紋。
嘴唇做嘟嘴狀,中間有凹洞,
嘴唇縮在一起,畫圓左右各三圈。
網址:
https://youtu.be/34b5DiqSb3Y
★【耳朵】拉捏按轉
1.拉耳朵
由內而外(上中下)拉3次三回。
耳朵的外緣,從上到下10下。
2.捏耳朵
往前壓10秒鐘。
上下合10秒鐘。
3.按壓翳風穴。
骨頭與耳朵間凹陷處7秒鐘十次。
改善暈眩、血液循環。
4.轉耳朵周圍。
五根手指按摩耳朵
周圍穴道(拳頭按10圈)。
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頭痛。
~~~~~~~~~~~~~~~~~~~~~~~
★【墊腳尖】
骨頭裡儲存的鈣質,
對身體支撐很重要。
骨頭裡的骨鈣素,
對全身都有關鍵的影響。
墊腳尖,能讓骨頭適度的負荷,
對增加骨密度與骨鈣素幫助很大。
腳跟落地時,重力是體重的3倍,能給予骨頭細胞刺激,活化骨鈣素分泌。
【1天30次】
1.雙手向上舉
緩緩向正上方伸展,
腳到頭部都要維持一直線。
2.踮起腳尖,用腳尖站立。
3.一口氣放下腳跟,回到地面。
~~~~~~~~~~~~~~~~~~~~~~~
★《一套頸椎,按摩操》
頸椎是人體的交通要道
頸椎
出現一分的不適
帶來十分的難受
【五個步驟】
用手來按摩推
1.雙手交叉於枕骨處
雙手姆指張開按壓枕骨下緣
由中間向兩側反覆按壓
2.頸部小肌肉群
由內往外
由上往下
雙手用指尖轉圈
推按摩左右交替
左右(頸部→肩膀)
著重按摩酸痛的地方
讓肌肉得到放鬆舒緩
3.
單手手掌貼近後頸部
手指和掌根同時用力
張開握拳
閉合拉回
由上而下
往內往外
4.單手置放在
對邊肩膀的肌肉上
手指根和掌根用力拿捏
肩上的肌肉反覆數多次
按摩肩膀肌肉由內向外
★「頸伸展操」動作步驟
用鼻子呼吸,轉動時吸氣,
轉到極限恢復原狀時吐氣,
動作速度盡量放慢。
1.雙手交握在頸部後方。
雙手往後握在後腦頸部與頭部交界處,坐著或站著面向正前方,在辦公室內可坐著雙手放下進行。
2.上半身與臉部向右轉,眼睛也向右看。肩膀一樣與地面保持平行,用鼻子吸氣,同時上半身慢慢轉向右側,臉部與眼睛視線也要盡量向右轉,轉到極限後,再用鼻子吐氣,慢慢轉回前方。
3.上半身與臉部向左轉,眼睛也向左看。肩膀一樣與地面保持平行,用鼻子吸氣,同時上半身慢慢轉向左側,臉部與眼睛視線也要盡量向左轉,轉到極限後,再用鼻子吐氣,將身體轉正。
4.臉部往下,視線也往下看。
肩膀位置保持不動,用鼻子吸氣,同時只將臉部及眼睛視線盡量往下。接著用鼻子吐氣,慢慢抬頭回正。
5.臉部往上,視線也往上看。
肩膀位置保持不動,用鼻子吸氣,同時只將臉部及眼睛視線盡量往上。接著用鼻子吐氣,低頭看回正前方。
眼頸伸展操可以改善近視、眼睛疲勞、乾眼症、老花眼等,具有多重效果。此外,促進眼睛的新陳代謝後,還能預防白內障。
做完體操後,眼球內的淋巴液能順暢地補充循環,抑制眼壓飆升,所以也能預防青光眼。持之以恆每天做眼頸伸展操,可降低罹患眼疾的機率。
《加強效果小撇步》
1.動作要放得很慢,避免反彈力道與快速轉動,傷害頸部肌肉。
2.用鼻子呼吸,轉動頸部時吸氣,恢復原狀時吐氣。
3.調整姿勢,使全身放鬆。
4.每天做6~10回。
~~~~~~~~~~~~~~~~~~~~~~~
★《護心大法》:
能改善血液循環。
把大拇指放在無名指的下邊。
逆轉: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開始貼著壓住,
逆時針轉小指到食指。
★《彈中指》
記得這個手勢,
每天用雙手拇指扣住中指。
用力彈出去,反復多次,
中指的指尖,是心包經的起點
而心包經,是心臟的保護牆。
常彈中指,
能夠促進氣血的循環、
提高人體的御寒能力,
也就不容易手腳冰涼,
每天有空就彈彈彈吧!
~~~~~~~~~~~~~~~~~~~~~~~~~~~~~~~~~~~~~~~~~~~~~~~~~~~~~~~~~~~~~~~~~~~~~
★《按摩功》
早晨起來,第一件事,自我按摩。
在床上按摩,搓完在下床。
1.
按摩前,把手心搓熱。
五指張開、腳翹起來,
開始掌心搓熱(感覺像熨斗)。
2.搓臉。
兩手搓臉,上下36下。
老了臉會長皺紋,
每天常搓臉無皺紋,
到80歲時臉像70歲。
3.搓膝蓋。
兩手搓膝蓋。
上下36下。
向外轉7下。
向內轉7下。
抓膝蓋7下。
抓膝蓋,膝窩會藏溼氣、
藏汙納垢,抓出來。
人老,從腳先老,
腳裡膝蓋最先老。
防老需要每天搓膝蓋。
養護膝蓋。
別人老了膝蓋痛,而你沒有。
4.搓腎臟、搓尾閭尾椎。
兩手搓(腎臟),上下36下。
一手搓(尾閭尾椎),上下36下。
5.保養腸胃。
兩手搓肚子,
順時鍾轉36下。
逆時鍾轉36下。
網址:
https://youtu.be/Yugv8jUHLmk
~~~~~~~~~~~~~~~~~~~~~~~
★《大腸》
晨起約 5~7 點的時候
是大腸經循行的時間。
一杯500cc溫水,給大腸一些助力,並補充身體、內臟在夜晚流失的水分,平時也應多喝溫水幫助腸道蠕動、加速新陳代謝、排出體內毒素。
同時記得要細嚼慢嚥、
不暴飲暴食以減少腸道負擔。
★《由內往外轉圈》
1.將雙手掌心搓熱。
2.將手掌心放在肚臍上,從肚臍順時針由內而外慢慢推摩,到腹部側緣算1次。
同樣的動作
重複約10分鐘,大約50次。
★《由上往下推》
1.雙手搓熱。
2.貼著腹部,
使用手掌撫摸腸子般,
反覆由上往下推。
兩種按摩肚子方法
加上早上要喝500cc溫開水,
累積在腸胃的毒素要排出。
腸道是
人體的「第二大腦」,
是最重要的免疫器官。
★《神闕穴激活》
每天壓一次即可。
※ 壓臍。
用手指壓在肚臍眼上,
根據自己的舒適程度,
調按壓力度的大小就行了。
※ 按壓時要平心靜氣。
把意念集中在肚臍眼兒上,
數自己的呼吸數到100次,
花費5-10分鐘壓臍的時間就夠了。
※ 就在這一呼一吸之間,身體的元氣自會慢慢升起,充溢到全身經絡和五臟六腑之中從而達到養生延年,溫補腎陽的功效。
~~~~~~~~~~~~~~~~~~~~~~~
★《肺的養身操》
1.柔肺經30秒
一隻手拇指朝上(比讚)
另一手開始揉手肺經,
由上臂到手肘搓20下。
2.擴胸30秒
雙手往前伸直,
五指相碰,拇指朝上。
往後擴胸,雙手平舉,
頰肩頰骨,堅持30秒,
讓後背部感到發熱。
3.回復雙手,
五指相碰,頭低30秒。
4.
站立打開雙腿,
雙手往前伸直,
十指交叉,五指相碰,
翻手掌朝天,
往上伸展,手臂夾住耳朵。
持續30秒時間。
5.聳一聳雙肩。
轉一轉/動一動。
1.手伸直伸出去,手掌打開
另一隻手開始搓手肘的肺經
由內往外10下。
2.按摩雲門穴,
胸口附近凹陷處,肺的穴道。
有要酸痛的效果是最好的。
3.激活肺經,提高免疫力。
雙臂夾緊腋下,
手肘與手臂呈現90度
手掌向上比讚大拇指(朝外)
以手臂為主軸,開始動
《做10次》
往外,呼氣(緊)
停一下擴胸開肩頰骨
往內,
呼氣(鬆)停一下
~~~~~~~~~~~~~~~~~~~~~~~
★《肩頸操》
手臂麻木,一練就好。
每一部驟20下。
站起來腰桿挺直,
雙腳要與肩同寬。
1.
雙手交叉放在頸部,
手臂開始前後擺動。
2.雙手臥拳,
手臂開始上下動。
收縮放鬆,緩解膏肓穴疼痛。
3.雙手收握放,
往上向左向右,
手臂開始上下動。
4.雙手臥拳,前後擴胸。
5.雙手叉腰,
大拇指放在腰部,
手臂開始前後動。
~~~~~~~~~~~~~~~~~~~~~~~
★《活動肩胛骨》
※雙手往前平行
同時由下往上劃出去
雙手放在臀部(掌心向外)
開始擴胸,肩膀不要向上,全身停住不要動,自然放鬆20秒,做3次。
※開膏荒穴
肺的遍行氣
咳嗽、氣喘、肺癆
長期使用電腦膏荒穴
平常都是打開外放的
(練7次)
練習膏荒穴(開與關)
收緊,放鬆,收緊,放鬆,(有韌度)
1.擴胸拉緊(吸氣)
雙手五指掌心對看(肩胛骨夾緊)
2.往前推放鬆(呼氣)
3.雙手伸直五指向外
前面有牆壁(推出力)
4.(鬆)的把手收回來
感受一下(左右肩頸緊度)
上臂頰腋下
~~~~~~~~~~~~~~~~~~~~~~~
★
起床保護自己
不要馬上起床
《全放,全收》
拉開經絡「全放出去」
全部盡到底
拉開要用力
本尊的能量身
與細胞結合連線
躺著,吸氣往外拉
1.
手腳伸開「大字形」向外拉
雙手舉高「往上」拉
雙腳伸直「往下」拉
2.全收回來(吐廢氣)
把自己抱起來,
抱膝頭縮起來,
感覺地震避難。
滾2~7次
(吐氣)滾左滾右
(吐氣)滾左滾右
★手腳21下
張開、緊縮
手:練習勞宮穴開關
腳:練習勇泉穴開關
全身開關
五臟六腑(臉部五官)
末梢神經(雙手雙腳)
同時全放擴展,往外開(呼吸)
同時全收緊縮,往內壓(吐氣)
★站起來
雙手放鬆甩手
向左右轉起來
同時
一隻手拍背
一隻手拍肩
(21下)血液循環改善
★喝溫熱水
供養(水大)a
寫水種子字
《水陀羅尼咒》
先後天北方壬癸水
智慧甘露水大悲水
供養身體細胞腎臟
*滋潤喉嚨、嘴巴、牙齒
*扣牙齒36下
*舌頭動一動
*做臉部運動
*眼睛開機動
*拍頭200~300下
★臉部表情
看看鏡子微調(嘴形)
訓練肌肉(嘴角上揚)
看看自己說話樣子
閉嘴時練習放鬆
咬後面牙齦密合
保持嘴形角度上揚
對女方很重要
嘴唇代表:眷屬部屬(夫家、婆家)
★《早晚習慣》
對著鏡子的自己說:
今天看見我的人
如見本尊的緣分福氣
能起歡喜心、親近心
現在開始
整理自己(莊嚴本尊)
開始畫妝,整理本尊的相
(這樣能快速改變自己的面相)
~~~~~~~~~~~~~~~~~~~~~~~~~~~~~~~~~~~~~~~~~~~~~~
~~~~~~~~~~~~~~~~~~~~~~~
~~~~~~~~~~~~~~~~~~~~~~~
~~~~~~~~~~~~~~~~~~~~~~~
~~~~~~~~~~~~~~~~~~~~~~~
★《膽結石症狀》:
吃飽飯後,胃會痛,
平常腰會酸、腳會酸。
建議「不要吃油膩」增加膽負擔。
例如:肥肉,乳酪,起司。
肝屬陰:腿內側。
膽屬陽:腿外側。
★《手握拳》
每穴位宜捶打30下即可。
由上往下敲大腿→小腿。
(早晚)
沒時間敲60下,
有時間敲120下。
由上往下,
大腿到小腿。
【肝經】
《大腿》:
1.急脈。
2.陰廉。
3.五里。
4.陰包。
5.曲泉。
《小腿》:
6.膝關。
7.中都。
8.蠡溝。
9.中封。
【膽經】
《大腿》:
1.環跳。
2.風市。
3.中瀆。
4.陽關。
5.陽陵泉。
《小腿》:
6.陽交。
7.外丘。
8.光明。
9.陽輔。
10.懸鐘(絕骨)。
11.丘墟。
★不能敲、拍、按摩:
1.吃飽飯1小時內。
2.中午11點~13點。
3.晚上11點前。
敲完精神好,會睡不著。
4.不適合敲膽經。
孕婦,月經期,嬰幼兒
★《敲肝膽經的注意事項》
有些人敲膽經經重新後會有失眠,上火等,這種情況是敲打時間不正確造成的。
敲肝膽經最好在白天進行,尤其是晚上23點到凌晨1點是膽經氣血流注時間,就不要再敲膽經,否則會影響睡眠。
https://heho.com.tw/archives/38083
~~~~~~~~~~~~~~~~~~~~~~~
★雲門穴(肺經)
開啟(氣量身、能量身)穴道開光。
敲拍,胸口與肩膀交界處。
嘴巴張開,手握金剛拳(敲)
開始敲60下。
午時11~13點拍穴道
心臟運動,下午精神特別好。
*未時13~15點拍穴道
要喝大量水,記得要尿尿。
~~~~~~~~~~~~~~~~~~~~~~~
★左右手(手肘內側的肘窩)
平常拍打「防治心臟病」
可以減少心梗等疾病
《拍打》
心包:曲澤穴
心經:少海穴
肺經:尺澤穴
促進(氣行、血行)出汗
心梗是因為血淤堵塞
(寒凝血淤)溫度高就會化開
拍打這三個穴位
能夠升陽化除血栓
疏通血管堵塞作用
~~~~~~~~~~~~~~~~~~~~~~~
★《放鬆眼睛按摩》
※按摩:
按照1~6順序做10次。
每個穴位按摩10秒鐘,
按完會感覺眼睛明亮。
※推刮:36次:
1、2、3、4、7(內到外)。
6、5、4、7(內到外)。
※大拇指、食指按36次:
按壓睛明、鼻通、迎香。
※熱敷動作:
1.手掌摩擦生熱36次。
2.雨手掌微彎,覆蓋於眼部。
3.睜開雙眼,轉動眼球,
順、逆時針算一次,共轉36次。
※睫狀肌看遠看近訓練:
1.打球看球跑桌球、羽毛球。
2.手比大拇指雙眼聚焦手指,
看大拇指,在看遠方的物體,
來回做幾次,看遠看近。
1.攢竹穴(膀胱)
位置:眉頭。
明目醒腦,能改善目眩刺痛。
2魚腰穴(奇穴)
位置:眉中。
改菩眼睛疲勞、頭痛。
3.絲竹空穴(三焦)
位置:眉尾。
明目止痛・改善偏頭痛。
4.瞳子骰(膽經)
位置:眼尾。
消除眼睛紅腫、預防近硯。
5.承泣穴(胃經)、四白穴(胃)
位置:眼下正中一橫指處。
緩解眼部疲勞與眼花。
6.晴明穴(膀胱)
位置:眼頭
降低眼壓消除眼部疲勞
7.太陽穴(奇穴)
位置:眼尾,眉梢後回陷中。
改善眼疾、頭痛。
8.眼肌穴、視神經穴、頸三穴
位置:耳垂中點及上方。
緩解睫狀肌、預防近視。
閉眼按摩,刺激神經,改善眼肌。
9.揉按完眼睛四周穴位
慢慢按壓,就可改善眼睛痠痛。
【手部分】
合谷穴、陽池穴。
合谷穴(大腸):
手部虎口處,有疏風止痛,通絡開竅等功效。
陽池穴(三焦):
手背向上翹,手背會出現幾道皺褶,皺褶中心處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就能找到壓痛點。
大拇指關節:
明眼(內)、鳳眼(外)、大空骨(中)。
【腳部穴位】
光明穴(膽經):
一按眼睛就明亮。
按壓小腿外側外踝尖上
5寸約7根手指的距離。
懸鐘穴(膽經):
可預防老花眼。
按壓小腿外側外踝
尖上3寸約4指距離。
10.
視網膜細胞,補充營養:
維他命A(頻果.番茄.藍莓.奇異果)
青花素藍莓、硒頻果
~~~~~~~~~~~~~~~~~~~~~~
★降高血壓
~~~~~~~~~~~~~~~~~~~~~~~
★【高血壓】
湧泉穴:高血壓、嘔逆。
★落零五:
位於手指背面,
第2、3掌指關節向後。
★合谷穴(大腸經):
大拇指與食指虎口處,
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之間。
止痛良穴,頭痛、牙齒痛、
鼻子過敏、感冒、胃痛。
★陽谿(大腸經):
心律不整、咽喉痛、頭痛、便秘。
手背,大拇指翹起,
出現的三角凹陷處。
★百會穴:
百會穴位在頭頂,是人體陽氣匯聚的地方。要找到穴位,可將兩手拇指放入耳中,其他四指朝頭頂伸直,抱住頭部,兩手中指指尖相觸的地方,就是百會穴。
按壓百會穴時,會感到輕微痛楚,因此,可用手掌貼住百會穴,以順時針旋轉方式按摩。
★風池穴(膽經):
後頭骨下緣,與耳垂齊平,
兩筋外緣凹陷處。
頭昏腦脹、
暈眩、神經疾病、
偏頭痛、防中風。
風池穴在後頸處,你可以沿著後腦杓中線往下摸,找到一個凹陷處後,再用食指分別往左右按壓,直到發現凹陷,即是風池穴位置。
風池穴除了是降血壓的穴道外,它也是舒緩頸部痠痛的好用穴道之一,按摩時可用兩手拇指按壓左右風池穴。
★枕骨1、2:
從耳朵正後方突起的部分
往中央的位置
有助預防高血壓從外而內按壓
約3秒、20次、力道中。
★降壓溝:
位於耳朵後方
戴眼鏡時會碰到的部位
由上往下按壓,力道弱。
每天早晚各按1次,每次3至5分鐘
有助血壓安定摩擦至耳朵發熱為止
★曲池穴:
將掌心向上、手肘彎曲,發現手肘出現一條橫紋後,橫紋外側終點就是曲池穴。
按壓曲池穴,能達到降血壓、降血糖效果,如果有心情煩躁的情況,曲池也是一個安定情緒的實用穴道。
★太衝穴:
腳趾的第一、二指縫間,
往上約兩橫指寬。
太衝位在腳背上,從拇指與食指的夾縫開始,往上數約三指寬,就能找到穴位。
太衝是治療失眠的名穴之一,
能協助降血壓。
頭痛,眩暈,疝氣,
月經不調、遺尿。
★人迎穴:
是有速效性的穴道,其他穴道則有預防以及保持血壓安定的效果。
人迎穴喉結的左右兩側
單點按壓有效改善高血壓
用中指輕輕按壓左右兩的穴道
約2秒、5次、力道弱。
~~~~~~~~~~~~~~~~~~~~~~~
★【鼻塞】
1.★印堂穴:
是督脈經穴之一,位於前額部,在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按摩此穴能清頭明目,通鼻開竅,治療鼻炎,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頭痛,頭暈目眩,失眠,高血壓等。
按摩方法:
可以用中指指腹輕揉迴旋按摩,力度適中,不是深力度按壓,每天施治時間3〜5分鐘,每日2〜3次。
順逆時針揉動20-30圈。
按揉方法:
用食指和中指從印堂穴,往鼻子的兩側刮,直到刮到鼻子最下端,可有效緩解鼻炎。
一天刮兩次,一次刮5分鐘左右。
但為什麼刮下後有此作用呢?因為在下刮的時候,會經過迎香穴與鼻通穴。
2.★鼻通穴:
按摩此穴可以清利鼻竅,通絡止痛;宣通鼻竅,疏散風清熱,治療鼻炎,鼻竇炎,過敏性鼻炎,頭痛等。
按摩方法:用食指或中指端在鼻通穴進行按揉或頂按1分鐘,能通竅利鼻。
3.★迎香穴(大腸經):
鼻翼外緣的中間。
治鼻炎、鼻塞、鼻竇炎、牙痛
4.★風池穴(膽經):
後頭骨下緣,與耳垂齊平,
兩筋外緣凹陷處。
頭昏腦脹、
暈眩、神經疾病、
偏頭痛、防中風。
風池穴在後頸處,你可以沿著後腦杓中線往下摸,找到一個凹陷處後,再用食指分別往左右按壓,直到發現凹陷,即是風池穴位置。
風池穴除了是降血壓的穴道外,它也是舒緩頸部痠痛的好用穴道之一,按摩時可用兩手拇指按壓左右風池穴。
5.★合谷穴(大腸經):
大拇指與食指虎口處,
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之間。
止痛良穴,頭痛、牙齒痛、
鼻子過敏、感冒、胃痛。
~~~~~~~~~~~~~~~~~~~~~~~
★【頭痛】
★上關穴(膽經):
眼睛與耳屏尖連線的中點
解頭痛、耳鳴、耳聾、齒痛
★溫溜穴:(大腸經)
前臂背面內側中點。
(腕橫紋上五寸處)
頭痛、眩暈、口腔炎、齒痛。
★三陰交穴(脾經):
腳踝內側,凸起最高點,
向上四指寬處。
頭痛、腰酸背痛、下肢神經麻痺。
是上班族的好朋友,他可以舒緩因久坐的腰痠背痛,或者是冷氣吹太久的頭痛。
~~~~~~~~~~~~~~~~~~~~~~~~~~~~~~~~~~~~~~~~~~~~~~~~~~~~~~~~~~~~~~~~~~~~~
~~~~~~~~~~~~~~~~~~~~~~~
~~~~~~~~~~~~~~~~~~~~~~~
~~~~~~~~~~~~~~~~~~~~~~~
★「骨密度加强法」:
台大醫師蔡凱宙
認為骨科問題
並非只有開刀才能解決,
維持身體的端正與平衡,
常可解決多數疼痛。
骨科自逾:
腳跟尖運動,每天100次,
可增加骨密度,強化腿力。
https://m.youtube.com/watch?feature=youtu.be&v=BUDsg892CJo
★六種拉開肩關節的方法
https://m.youtube.com/watch?feature=youtu.be&v=59ufIh1V0mc
~~~
★華陀五禽戲(熊戲)
熊戲對應的
五臟六腑是脾胃
調整脾胃
促進幫助消化
改善胃酸胃痛
對腰背有鍛鍊作用
微半蹲用雙手
在肚臍四個點轉~
(這個跟神闕穴有關)
配合呼吸(往上吸,往下吐)。
大約轉15下
以5、10倍數。
中土(脾胃)的數。
表面看似緩慢
裡面卻充滿著
穩健厚實的勁力
使用
雙手旋轉肚子
順時針逆時針
感受腰部緊鬆
配合呼吸
轉到上呼
轉到下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