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何為易】2020/9/11

https://www.eee-learning.com/book/4989

https://www.eee-learning.com/book/4990

~~~~~~~~~~~~~~~~~~~~~~~
第一章 何謂易

“易”即“改變”,只要宇宙中的能量不斷變化,事物之改變即永不停止。

古人長時期的居住於黃土高原上,以農維生,生活安定。因此得有餘閒,觀天察地,發現天時信而不爽,事物有因有果。先民怵於生存環境之規律,為求生活的福祉,窮究人生之至理,而得到了一些認知,是為事物變易之道,後發展成為一個系統,即為“易”。

古人的認知之一:
即宇宙中時空恒定,並稱之為命。

有一數循環運行其中,此數可謂為時間流程,人乃應此運數而生。

故而在人的生命過程中,
「命」中有註定之得失,
「運」決定得失之機緣。

以天文而言,地球繞日運行,是為命定,而何時行經黃道之何處,則歸之於運。當人察知地球繞日之規律後,即能預知天象於未然。

認知之二:
人生存在二元世界中,
主觀客觀、物質精神、
有無、陽陰、美醜、善惡,
皆屬於相對的觀念。

此外,人所面對的客觀實體,即為天與地,因此產生了天上、地下,而人在其中的三才結構。再將此三才結構,各以陰、陽為爻,組合成卦,其排列組合共有八種。若以卦、爻、位分別象徵某些信息,則可於卦爻之排列組合中,觀察出一些複雜的象徵信息。

若以卦、爻、位分別象徵某些信息,則可於卦爻之排列組合中,觀察出一些複雜的象徵信息。

設若宇宙事物之變化毫無規律可言,則一切皆是不可知、不可測,世界混沌一片。但若宇宙事物變化有必然之規律,人即可經由規律本身之必然性,觀察認知宇宙。假設前述之卦符合自然規律,則其象徵之事物,必然也符合此規律。

認知之三:
是在經過大量的觀察、應用、印証後,人們可以歸納出自然事物中最基本的一些現象及屬性。由此一層一層的發展下去,便衍成象徵思維。並得以由簡單的表象,推斷出更為複雜的情況。

下表所列是卦、爻、位的基本象徵,根據三才結構。在最下,初爻為地,其上為人爻,最上為天爻。

各爻之陽陰分別象徵相關之屬性,
陽為健、動、剛、強、變化等,
陰為靜、順、柔、弱、穩定等。

其排列組合與經驗推論,則設定為各卦之卦名,並依其性質假定為所象徵的自然現象,如:

象徵、性質、經驗推論:

1.乾卦:天、變化、變化不止。
2.坤卦:地、順靜、靜順不變。
3.震卦:雷、下動、下動上順。
4.坎卦:水、流動、動在天地之間。

5.兌卦:澤、表動、
動在上面端表,隨下而動。

6.巽卦:風、上動、動在地上天上。
7.離卦:火、外動、動在外表。
8.艮卦:山、內止、靜在下及內部。

這八種象徵性的自然現象,表面看來平平無奇,但若以抽象分類的立場來看,其意義甚為重大。以初民的客觀條件,能有此成就,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從水平思維來分析,在相對的角度上,天地、風雷、山澤、水火等恰好成四對。其中天地風雷為抽象,山澤水火則為具象,天地山澤是靜止的,風雷水火則是動態的。再加上北半球的地緣因素,八卦可配以四方、四維。在時間上,卦序又可以代表時序。

再從垂直思維來看,每一個水平層面,若根據八卦之性質屬性推衍,可以垂直發展成為無數層次。譬如說,在家庭層面,除乾父坤母之外,其餘為震=長男,坎=中男,艮=少男;巽=長女,離=中女,兌=少女。

似此,各種組合都可象徵某一現象,一層一層地發展下去,宇宙中無事無物不可用卦象來代表。只是在這樣龐大的體系下,如何設定其象徵的規律以及各種形象的分類,則非任何個人之能力所能及。是以各代雖然人材輩出,但卻難有一致的看法,更遑論溝通辨正,只得任其自然發展了。

認知之四:
是定數與時間之變量有關,先民在生活經驗中,發現天時變化的規律性,因而相信人生亦有其一定的法則。進一步又發現在天候的變化下,物性也有相應的跡象,因而有了觀察實物,以推測未知狀況的行為。我認為這就占卜行為的原始動機,後來逐漸發展成為有系統的龜卜儀式。

初民生活於神權時期,在占卜之始,自必以印証為手段。然而若占卜一無是處,初民亦無任何理由堅持於既不實用、亦且無利可圖的行為。在人類社會中,任何一種信念,若無獲利實體的不斷加以維護,均難以持久。占卜流傳於中國達數千年,若謂只能提供一種心理安慰,則未免過於主觀,且太輕視人民的智慧了。

最初,占卜的正確比例不可能很高,但是只要宇宙中有不變的規律,而且人們能投入大量的心血,總會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的。比如說,獸骨的結構狀況,與天候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經過處理後,能卜出一些徵兆,也就不足為奇了。

有了驗証,才足以令人信服不渝,有了信念,就有必要記錄成為資料。關於這點,可以大量出土的甲骨文為証。人的思維不斷地累進,在最簡單有效的推理下,“天”的能量最大,最容易觀察。如果能測知天理,當然可知人間事務。

自然界中人所能察知者,概屬相對性的事物及觀念,如同冷與熱、亮與暗、日與夜、天與地等等。再看人間事務,諸如愛與恨、大與小、多與少、成與敗等等。其間顯然具有一種共通性,就是相對的對稱現象。原因很簡單,人的感官在接收刺激訊號後,由中樞神經加以判斷,而所謂判斷,正是相對值的比較。各種現象在經過比較之後,人類貯存在大腦中的,只有其經驗的上下極限,與此現象的比較關係而已。

說穿了,這就是二進位的特性,也可以說是人類感官與外界溝通的唯一真實。所以八卦的基礎理論,在信息論的立場,絕對是不變的真理。

在占卜有了某種程度的價值後,先民便追求更有效的方式。文王即利用八卦抽象的形式,根據建立在占卜上的經驗,從相對性陰陽消長的角度上,將符合某實例以及推理的辭句,視作每一爻變化的推斷。其中最重要的關鍵,是事物的“表象”以及事物的“成因”之別,表象無窮無盡,卻都可由成因排列組合而得。

“易”既然強調變化,各爻又是產生變化的因子。所以,據以判斷的爻辭,亦必以“成因”表達為宜。

這種“成因”必須有代表性,為生活中之實例,且要經過占卜印証。

在《易經》中,這種成因,即稱為“象”。由於象的強烈象徵值,賦與了《易經》新的生命,同時也造成其理解困難,塑造出神秘的色彩。

占卜的認知理念,與人對時空結構的認知息息相關,由於其間涉及許多理論,有興趣者請參閱《易理探微》一書。《易經》只是一些已經印証的事實真相統計的結果,任何能認知時間變量剖面以及宇宙結構的先天流程者,其能力即可謂「超凡入聖」,絕非常人所能望其項背。

~~~~~~~~~~~~~~~~~~~~~~~
第二章 讀易需知

《易經》最大的神秘之處,即在於由一陰一陽的排列組合中,居然能包羅時空萬象,闡釋天人義理。如果說易理就是宇宙之真理,這實在並不是過譽。

正因為一陰一陽之組合,實係以簡馭繁之原理,人們想瞭解其精要時,就會發現內容艱澀難解,雖窮年累月仍不得其門而入。

事實上,《易經》雖然人人能讀,但絕非人人能懂。絕大部份的人,也只是從聖人註易的字裏行間,學得一點為人處事之道而已。

這是一種經過分析後、設計給電腦程式處理的資料。根據這些資料,建立起以待分析的模式,然後再大量收集資料,循著同樣的模式,以求歸納出新的結構。與電腦資料所不同的是,本書是給人看的,所以用文字概念而非程式語言來描述。

《周易》是由兩個部份所組成,一是《易經》本身,以六十四卦為綱,每卦六爻,以各爻之變化為目,分別以爻辭界定之。

爻辭的內容說明,即該爻變動之下發生的事件,以及其吉凶吝咎等情況。

另一部份是《易傳》,計有七種,分為十篇,後人稱之為「十翼」。

「十翼」
只是一種解釋《易經》的著作。

一般人讀易,不過為求瞭解卦、爻辭,以資與自己的遭遇相印証,力求趨吉避凶。本書之目的,乃基於《易經》歷經數千年,時過境遷,在理解及應用上,究竟有無改進之道?

要達到這個目的,
必須要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為什麼卦爻與爻辭有如是關係?
2.其必然性的因果是什麼?
3.是不是還有其他變化存在?

為此,首先要徹底瞭解卦、爻辭,然後利用科學工具,以科學方法加以整理,做全面的分析探討。本書即為徹底瞭解卦、爻辭的第一步,如果不先瞭解,從何下手研究?
又能研究些什麼?而瞭解的結果,若僅僅是自己主觀的認定,而沒有客觀的考量,其價值也有待質疑。

綜觀當今世事,表面上經濟繁榮、知識普及。事實上人心敗壞、社會的維繫功能徹底破產。易道精妙至極,古往今來,人事之變遷無所不包,易明易晦亦在易中。

讀者閱之,即為緣也,
要知讀易有三大優點:

一、學習做人處世的道理。
易為天理,然天理玄妙,常人無從認知。聖人為啟眾聰,特將之演為做人處世的道理,以教化萬民。實則人理、世道皆為天理之一部份,僅象徵之形式有所不同而已。惜因古聖人所用之文字,今人多不識,未經適當詮釋,難以理解。

古今註《易經》者眾多,本書僅參閱三本:程頤之《易程傳》(泉源出版社)、朱熹之《周易本義》及
來知德之《來註易經圖解》。

朱熹之《周易本義》簡單明瞭,只說易理如何,而不說明原因,常令人覺得迂腐不堪。程頤的《易程傳》則在如何之外,尚以爻位來解釋為什麼,看起來好像言之成理,但都是主觀的附會,沒有系統的必然性,說服力不足。

《來註易經圖解》則完全以象徵符號說明,穿鑿附會可以說極盡能事,已經超出了義理的範疇。

因為卦、爻辭是供卜筮時判斷之用,其文字內容必得符合各種相關的情況,經常採用了一些先民的判例,因此很難掌握。原文極為艱澀,且若干文字各家解釋不一,甚至有不加說明者。讀者不宜細加追究,重要的是知其吉凶吝咎。

二、磨練心性觀念。
正因為《易經》難讀,
在讀易之前,任誰都會再三考慮,
為什麼要讀易?讀了有什麼好處?

老實說,學易不但沒有好處,
甚至令人鄙視名利、遠離榮華。

時到今日,除了研習命相占卜之術者外,《易經》早就被打入冷宮了。

《易經》是客觀事物變易之學,懂易即表示懂得必然之理,既屬必然,其間無分毫可資增減。即令爻中有吉凶之謂,實則趨、避之間,不過存乎一心而已。今人在西式教育下,功利至上,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就業、爭取自己最大的名利。故對功成業就、志得意滿的人而言,懂易不過表示博學多聞,高人一等。只有對有心追求人生真理的人,《易經》才是通向另一片天地的一扇門戶。

到得真正沉浸在《易經》裏,日深月久,一字一爻地窮思竭慮。苟心不靜,我念一起,實難以為繼。待入得門來,意又難寧,面對似是而非之理,很可能到此為止,不得再進一步。唯有在心靜意寧,人我盡泯之下,始得洞燭幽冥。

問題在於,若不為己謀,即令道通天人,所為何來?再說,從古至今,又能有幾人達此境界?是以能不計成敗得失、潛心學易者,其心性及觀念,多多少少已在磨練之中。但若為了磨練而習易,則又落入下乘了。

三、培養抽象思維的能力。
一般人對語言文字的認知,不過止於表面之字義,以之溝通應用而已。事實上,語言文字是人類有別於萬物的智慧結晶,是一種符號索引系統。宇宙萬象無窮無盡,而人之認知應用能力有限。在經過不斷的演進後,自然而然發展出這種以簡馭繁、相當於一種分類索引的法則。

在此分類索引下,其水平向可稱為分類定義,垂直向則為屬性層次。所有水平向的定義,在另一層次中,其定義之名稱將隨所屬層次的特性而改變。由於此系統是從人類的生活行為中自然發展而得,故生活經驗所形成的認知,即成為水平向的第一層定義。隨著文化發展的日趨繁複,再加上實際需要,以及經驗及學識過人的個人的努力,遂在第一層定義下,更引申出垂直向的屬性定義。

因此,同樣的語言文字,對不同能力與經驗的個體來說,具有絕對不同的效應。教育的意義,第一步是使受教者充分瞭解語言文字的分類索引功能,這是能力的培訓。然後再教以專業技術,也就是語言文字所代表的某一層次的屬性認知。

中國傳統教育方式,是令學子以艱苦卓絕的心態,熟讀經書,使之由習慣成自然,得以從文字運用上領略文字所蘊藏的「智能」。所以讀書人不僅深諳語言文字的威力,且知道如何與人溝通、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然而物極必反,剝復相因,在飽學之餘,讀書人過於輕視技能,以致在生產製造技術上,落居西方之後。

今日之教育則又矯枉過正,專重技術知識,完全忽略了語言文字的智性。尤其是大力推廣白話文的結果,導致年輕人不識經書,僅以文字的表面應用為滿足。久而久之,劣幣驅逐良幣,文字深層的引申義漸失其傳,舞文弄墨成為雕蟲小技。這也是為什麼儘管教育普及,一般專家學者的理解、判斷能力反而低落的原因。

《易經》中之象數,正代表了垂直分類中的引申定義。在失道之時,有心人不妨按圖索驥,或能有所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or621 的頭像
    For621

    denny0932981365的部落格

    For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